《透视与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简介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简介:《透视与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实践课程。
是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透视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光影透视等;通过透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明确透视学的本质是造型艺术的工具,是画面造型的重要工具和表现手段。
从而掌握透视学法则在绘画和设计表现中的运用。
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和想象,对设计思维的前期训练有着重要作用。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法则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透视画法,理解透视形变化的规律,在绘画和设计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表达其创作和设计意图,并能适应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学习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能够合理做出方案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透视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独立完成设计图纸的基本技能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目标(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3) 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 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 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二)能力目标(1) 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2) 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二)素质目标具有严谨务实、 团队合作的意识。
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1) 具有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的品德; (2)具有吃苦耐劳、 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具有质量责任、 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五、课程教学设计情境/模块教学目标学习与训练内容1 .透视基础的概念(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透视的概述知识:了解什么是透视(广义透视学以及狭义透视学)。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理解透视三要素。
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学时课内实训学时专项实践学时平行透视的作图方法与应用知识:掌握平行透视画法,掌握室内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理解并学会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画法及步骤,平行透视的室内画法及步骤。
2 •透视基础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及要求(绘画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绘画和设计作品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3.透视基础的发展历程及趋势(15 世纪起源18世纪末发展)4 •透视基础常用名词术语(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1•平行透视概述(__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感觉,所以产生了纵深感.)2•平行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角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3•室内平行透视图画法(一点透视以及两点透视)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小组教学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教学环境说明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媒介资源:多媒教材、案例、多媒体教体课件、课程学习室指导书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多媒法;体教媒介资源:室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考核评价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成角透视的作图方法与应用知识:掌握成角透视画法。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理解室内成角透视图的画法。
4.平行透视中常见错误(消失点的问题)1.成角透视概述(景物纵深与视中- 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景物的纵深因为与视中线不平行而向主点两侧的余点消失)2.成角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3.室内成角透视图画法(在这平行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4.成角透视中常见错误(多用于室外绘画,可以表现2个画面)班级授课/小组教学指导书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多媒媒介资源:体教教材、案例、多媒室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倾斜透视的原理和作图方法知识:掌握倾斜透视画法。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理解倾斜透视(上斜平行和下斜成角)的能力。
1.了解倾斜透视的概念(凡是立方体或类似形体有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边线,透明画面呈倾斜角度,产生了倾斜消失现象)班级授课2.理解倾斜透视的规律与特点(用于;幼小组教图的表达技巧)3.上斜平行透视图做法(消失点将决定透视的效果)4.下斜成角透视图(确定视点)曲线及圆形透视的原知识:掌握曲线透画法。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1. 了解曲线透视的概念(在曲线上选取班级授课一系列能够确定和显示曲线形状的点,求出这些点的透视,用曲线光滑地连结/小组教士学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媒介资源: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多媒体教室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多媒体教室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理和作图方法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理解并且曲线透视的画法。
起来)2.了解曲线透视的形成(通常用网格法,即先对曲线做出网格,作网格的透视,然后观察曲线上各点在网格中的位置,做出曲线上各点的S透视)3.理解平面曲线透视画法(平面曲h线的透视或空间曲线的次透视.格子)))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媒介资源: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阴影和反影透视的原理和作图方法知识:掌握阴影透视和反影透视画法。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培养阴影和反影透视的作法能力。
1.了解阴影透视的概念与形成要素(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线与曲面,几何体的投影)2.了解阴影透视的规律与特点(阴影与光有关,透视与焦距和焦点有关)3.了解光线方向(学会观察光源)4.理解正方体阴影透视图5.阴影透视的误区(投影变换,透视方法采取)以及班级授课7小组教学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媒介资源: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多媒体教室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人物透视画法知识:掌握如何人物透视。
素质: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能力:培养人物透视的表现技巧的能力。
1.掌握人物透视的组成(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2.掌握人物透视的表现技巧(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班级授课教学方法: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工程案例与理论结多媒合,精讲多练与讨体教论结合的方法。
媒介资源:教材、教案、多媒体。
室考勤、上课表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等记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
23、 4、六、教学基本条件1. 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 学士或以上学位,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不断涌 现出的新的问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系统的教学设 计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建筑行业的实践经验或经历, 与美术系统密切联系的沟通渠道, 具备善于实践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备 课充分、讲授熟练;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深度、广度适宜;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进 度符合课程授课计划要求;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式、分组讨论式 等方法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注重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艺术与设计透视学》,白璎,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5硬件要求:高性能计算机一台; 软件配置:Win dows 操作系统软件。
1、 教材要求:参考资料:《透视与表现技法》,刘一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A 、 《透视学》 ,腾翔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B 、 《透视》, 成文光,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8C 、七、课程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一)考核评价的标准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因材实施教,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学“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考核评价具有科学性,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为基础依据,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考核评价要兼顾灵活性。
评价指标即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和环境及教学实施实际情况。
其三,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全球操作,不能过于繁琐。
3.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与质量,实训实习报告提交及时与否及质量,分组讨论学习的参与程度等,都应作为过程考核的参考评价因素,结合期末的终结考核,得到课程的综合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本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采用考查、操作、小组协作实验与讨论学习、制作作品多样考核评价方式,开卷、闭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过程考核占20%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考核成绩占40%技能考核成绩以专业组技能考核小组的测试成绩为准。
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40%总成绩平时成绩二上课出勤5%平时作业5%上课回答问题5%小组学习5%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应该注意优生与差生的关注和讲课的进度,注意实训时的安全九、其它说明制定单位(系部):建筑工程系制定人: 李远霞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