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安全管理理论简介

第五讲 安全管理理论简介

安全系统论原理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的。

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

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

1系统科学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

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系统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性。

1.1整体性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

1.2稳定性即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

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

1.3有机联系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1.4目的性即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必然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1.5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

1.6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

2系统基本分析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

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

3安全系统的构成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

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

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

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相协调。

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以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

4安全系统的优化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

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个别要素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以及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等物的要素,更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通过对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要素的研究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这一目标。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事故三角形法则)1.海因里希法则的提出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要预防死亡重伤事故,必须预防轻伤害事故;要预防轻伤害事故,必须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预防无伤害无惊事故,必须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而能否消除日常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海因里西法则的另一个名字是“1:29:300法则”;也可以是“300:29:1法则”。

2.连锁过程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3.五个因素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个因素。

4.1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的缺点发展。

4.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缺点。

4.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4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4.5伤害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中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4.意义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海因里希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

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工人。

从这种认识出发,海因里希进一步追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人的缺点来源于遗传因素和人员成长的社会环境。

4M理论Frank Bird的管理失误理论,是对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改进研究,管理失误理论不过分地追求遗传因素,而强调安全管理是事故连锁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最重要原因,他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管理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控制不足,也可以说对危险源控制不足。

“4M”理论将事故连锁反应理论中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分析,将其归纳为四大因素,即人的因素(Man)、设备的因素(Machine)、作业环境的因素(Media)、管理的因素(Management)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的3E原则。

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度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在应用3E原则预防事故时,应该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四种原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对策,不要片面地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

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查核)、Action(处置),是从事持续改进(改善)所应遵行的基本步骤。

1.计划:是指建立改善的目标及行动方案。

2.实施:又称执行,是指依照计划推行。

3.查核:指确认是否依计划的进度在实行,以及是否达成预定的计划。

4.处置:指新作业程序的实施及标准化,以防止原来的问题再次发生。

(或设定新的改进目标)。

安全信息的三个基本要点1.根据信息来管理能量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事故是能量的转移或人和能量接触,即所谓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而发生的。

”管理这一能量的就是安全管理。

试问用什么对能量进行管理呢?正确的回答是:使用信息对这种能量进行管理。

要搞好系统安全,认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抓住生产第一线的信息上级文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标准、规程,以及各种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的文献及其中的数据,甚至包括安全教育的图书、杂志和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等材料,都可以说是安全信息。

但是,伤亡事故的危害源是单元作业,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生产现场,而不是发生在书本和文献之中。

要想利用信息来管理能量,防止由于能量转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主要的信息必须在劳动现场,即生产第一线获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把来自生产观场的信息称为一次信息,而文件等书面情报所反映的信息称为二次信息。

当然也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信息。

3.利用安全信息建立“事故预测”管理体制前面提到的“戴明环”,即所谓“PDCA”引入在企业安全管理上也有其显著的优点。

一般这种“循环”都是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再根据实施结果的检查改善计划。

在这种“PDCA”循环当中,对计划方案的研究,实施中途的检查以及分析结果时,安全信息的利用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往往易被人们忽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