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七章 旅游影响 第三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七章 旅游影响 第三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二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积极影响(一).扩大国际交往可以了解别人、能够宣传自己、促进友好交往文化漂移现象外来游客会在不同程度上“暂时借鉴”接待地的主人文化,称为“文化漂移”现象。

在短期接触中,主客双方都会在表面的行为上有所改变,但这种表面行为对主人社会文化可能是持久的,而对客人社会或文化的影响是暂时的。

文化漂移在外来游客行为上的表现,常常体现为在旅游过程中对接待地某种文化要素的偏爱。

穿文化衫、戴文化帽、租当地的服装照相、用旅游地的服饰回家后招摇过市、买纪念品等,回到日常生活中即恢复本性。

文化漂移在接待地的表现为:模仿客源地风格的建筑、乡土餐饮城市、本国餐饮西餐化、语言“外语”化等等。

文化漂移现象是旅游民间文化交流的独特形式。

(二)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如中国的中医、儒家思想、武术、烹饪等文化艺术精髓就随着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走向了世界,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和喜爱。

旅游地往往通过举办文化节、美食节、戏剧节、电影节等大型活动招徕游客。

现代旅游中,学术考察、会议旅游、专题旅游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形式都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积极效益。

(三)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1.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旅游了解世界、熟悉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有效途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经验总结。

对落后目的地地区来讲,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旅游者,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等,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2.促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都市枯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困扰都迫使人们希望能够经常地、适时地改换一下生活环境,回到优美的大自然中去,以便恢复体力、焕发精神。

旅游能使困居都市的居民享受充分的阳光、洁净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恢复体力。

登山潜水:既活动筋骨,又扩大肺活量,是祛病健身的良方;滑雪冲浪:既体验了刺激和惊险,又锻炼了勇气和体魄,收到了健身强体的功效。

保健旅游、洛阳旅游,其改善体能,增强体质的作用更是人尽皆知。

3.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发展具有民居特色色旅游项目,如中国的腰鼓表演、西班牙的斗牛表演、巴西的桑巴舞表演等。

某些濒临绝迹的传统工艺又起死回生,如美国印第安人的珠宝陶瓷工艺、山东潍坊的木板年画和风筝创造工艺后继有人。

某些奄奄一息的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等受到重视和挖掘,如西安市抢救整理了仿唐乐舞,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上起到了建设民族文化的作用。

以丽江纳西族文化为例,旅游业的发展使: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的保护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东巴造纸技术被恢复打铜、打银、制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原本仅限于学术界研究而被人们视为神秘深奥的东巴文化,现已飞速步入市场,成为当地一道最为亮丽的人文景观,发展为推动丽江旅游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五)有助于促进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进,增加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当地人民的生活。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损害接待地的文物古迹旅游者:乱开发、无限制接待游客、游客涂抹刻画、脚踏手摸埃及卢克索神庙群卢克索神庙群位于尼罗河西岸,聚集着大小40多座庙宇和成千个贵族的墓地,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

如今,卢克索神庙的现状岌岌可危,不仅受到旅游业和盗贼的威胁,而且尼罗河自身也危及神庙的存在。

案例分析40年前建成的阿斯旺水坝引起盐类在卢克索神庙土壤周围沉积,不断侵蚀着神庙塔基,许多古墓中还灌满海水。

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目前正为卢克索神庙遗址保护制定管理方案,并希望对该建筑群进行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

(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1.民族生活方式改变(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

案例——当地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程式和方式举行的。

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改变了时间、地点、程序、方式、内容。

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要,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表现传统的风格和制造技艺,使得当地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祭孔大典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2.民族传统特色消失“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

由于旅游所引发或加速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功能在不断地被减弱,并逐渐走向消亡。

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丽江城区和坝区,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

约70%的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

在街头巷尾或公共车上,随处可听见父母之间讲纳西语,而父母同子女之间却讲汉语的怪现象。

如今,讲纳西语已不是“纳西族”的识别标志,而成了“农村人”的一个识别标志,就是在那些会讲纳西语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纳西语词汇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现了“用母语能妙语连珠地向后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辈,现在只能与仅会讲汉语的孙辈结结巴巴地对话”。

3.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有时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

东巴文字: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极富装饰性,所以许多人把东巴文化当作赚钱的工具。

山里的农民伐木做成木盘,卖给城里的匠铺,工匠再把成品批发给商贩。

木盘上所雕刻或绘制的蛙神、鹰神以及东巴文字,在传统社会都被视为神圣的信仰对象,如今却被排成行地悬挂在古城的大小店铺中,等待着游客们购买。

由于缺乏对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卖得红火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甚至连店主都不知所云。

这样不仅造成众多游客受骗上当不说,还直接导致东巴文化的肤浅化、庸俗化,从而给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大同小异的“竹竿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

充斥在各民俗村的“背新娘”表演泰国的人妖表演许多寺庙与导游串通一气,宣传所谓的发财香、智慧香、长寿香,把原本单纯的烧香复杂化、贵族化,误导人们成套购香、重复购香、高价购香,从而谋取暴利,致使寺院焚香成灾,空气恶化。

案例:斐济的走火表演走火表演:穿过地炉中火热的石头的表演其传统意义:表达对尊敬而高贵的访问者的敬意、或是一种纪念性的仪式、或表现传说,或表示对征服战争的纪念。

思考:文化作为商品化表演的利弊?斐济的走火表演在文化中心或酒店能看到,旅游者也许不知道这个仪式的真实含义和重要性—这重不重要?(三)扭曲接待地的淳朴到的诚实信用、尊老爱幼、利人利自变为坑蒙拐骗、持强凌弱、损人利己(四)干扰目的地居民生活物价上涨、能源消耗、犯罪率上升、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信仰、生活习惯差异、生活空间缩小任何目的地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旅客密度的增大,致使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缩小,从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旅游开发而迫使当地居民迁离自己的住所,这种现象被称为开发迁徙。

1996年,大约300名夏威夷土著人被夏威夷政府驱逐出檀香山的马库阿海滩,目的是要在这片腾出的空地上修建一座新的海滩公园。

涨!涨! 涨! 该住哪???据媒体报道,现在海南海边的土地,从农民手中征用普遍是2.5万-5万元一亩,而开发成楼房和别墅后,每平米能卖到2万-10万元。

地处海南最西边的东方市,被征用海边林地后每棵树补偿标准仅仅是两块钱。

当内地人奔赴海南置房,海南人却得发愁自己买不了房除了买不起房,还有交了定金房产商却捂盘不开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海口和三亚多家开发商存在类似情况,不少业主建起了群组,每天的例行功课就是凑在一起“声讨黑心开发商”。

丽江古城仅仅3.8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户商家。

门市林立、人声嘈杂,破坏了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而且70%以上的店铺或客栈,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

尽管外来人员的涌入给丽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古城那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些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外地商客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吆喝着,竞相招揽游客,毫无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则摆满了古城街巷。

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

纳西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可是随着旅游的开发,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碍和干扰,使其产生排外情绪。

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他们在心里竖起了一道墙,把自己和游客隔开。

三年前的游客可以任意走进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赏主人的园艺,跟主人攀谈,而现在居民对这样的交往已经不感兴趣,很多人家为了安全和不被打扰的需要,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白天不关门的习惯,用禁闭的大门把自己和外界隔开。

此外,旅游的发展还使得当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了。

纳西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据云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纳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于汉族32.7%。

纳西族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5个民族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的进步并没有成正比,现实是纳西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相对降低了,表现在初高中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

与前几年由于收入低,不能负担教育费用或家庭劳动力不足所致的失学不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业机会的增多。

因为旅游经济所创造的服务性就业岗位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机会,致使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及支持程度削弱,学生厌学后即弃学,或完成一阶段的学业后不再升学,或干脆弃学打工。

在丽江白沙乡,近几年小学、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学失败后再次应考的人大大减少,大都能直接就业。

从岗位来看,集中于旅游景区的打跳队,餐馆、酒店的服务员等,其中女性占大多数。

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将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