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高二(2)班王丽媛教书育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饱尝了教书的甘苦,也饮够了育人的酸甜苦辣。
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多次说教,天天请进办公室,可结果往往是朽木不可雕也,于是怨天尤人,不知所措。
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令人头疼。
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老师的话,他还能听点,家长的话,他是一句也听不进去,孩子大了,家长实在管不了。
”一些教师认为:“当父母的都管不了,老师本事再大,又能怎样呢?”学生则说:“家里、学校没有人对我好态度,没有人真正理解我,在你们眼中,我是一点儿好都没有,怎看怎不顺眼。
”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已经成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而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篇大文章。
作好这篇文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如何教育“问题”学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注意研究形成这一现状的心理因素,只有剖析它形成的心理,才能找出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
多年与问题学生接触,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更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
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转化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力求实效。
下面我谈一下,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领导老师一起分享一下,也请多多指教: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学生形成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讲,“问题”学生的形成,通常有如下几种心理在抑制其正常发展。
1、失控与失望失控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通常情况下,只有表现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区别。
如有的完全失去了自制、自理的能力,知纪违纪,不该做的事却做了,不该表达却脱口而出;有的则表现为偶尔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反常、突然、意料之外,无论对于哪一种,一旦表现出来,教育者对其成因都应该认真分析,正确对待。
否则,疏导不当,横加指责或写检讨,乃至请家长,都容易叫学生产生失望心理,使学生的心灵之光遭到扑灭,学习进步等向上的心理受到挫折。
显然前者是后者发生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生发展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分析研究失控的现象,千万不可草率、武断,以防失望心理产生。
2、错判与错疑“错判”是“问题”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对教师程序化教育所产生的一种适应心理。
它的形成与教师对学生的公平程度有关。
有时教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使学生感到有些不公平,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容易使学生产生错判心理。
例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差,教师对他的教育感到很棘手,并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因而当他与班上某同学争吵与打架的事情后,他是不愿意到老师那里接受调解教育的,因为他在生活经历中,“背黑锅”是老门径——无论谁之过,差生总是挨批评,此种错误的判断心理根源在于老师对差生欠缺公平,是其程序教育给予的惯性刺激所致。
“错疑”心理有时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一般情况下,消极作用更大。
例如:教师在评课中,为了调整课堂纪律,有时指出有的人不注意听讲,下课后我在找你算帐,这类无指向性的指责,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来讲,就会错误的怀疑老师在批评自己。
看看同学,也好象都在注视自己,于是分散了学习注意力。
在这种错误心理的支配下,一则容易与老师加深对立,二则容易产生自卑感,破罐破摔后“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大。
3、畏惧与对立有些教师脾气暴躁、爱训人,凡见学生不正常的言行,都声色俱厉,而且爱算“老帐”,爱揭“老底”。
这极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一方面,有碍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易使学生养成当着学生一套,背着老师又一套的坏品质,对其平衡发展,对其自主性、自觉性、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发展都不利。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处理事情是不公平的,偏爱好学生;不尊重学生,损害自尊心,乃至耍“权威”,多训斥,都易使学生产生对立心理。
此种心理一旦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便不能顺利完成,越不顺利完成,教师就越认为学生差,教师越认为学生差,学生的对立心理就越甚。
好的教育方法是使学生感到严而不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下面就谈谈“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1、会诊法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教育工作如何开展?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家、校、生三方携手合作,摒弃偏见,多方努力,综合治理,教育才能见实效。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校工作要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庭教育要得到学校的指导与配合,家、校教育方法得当,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三方联席会,会诊问题学生”,就是基于以上的前提而采取的措施。
这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参加会诊的人员有问题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政教处领导。
问题学生和众人平起平坐,气氛和谐。
会上,学生是患者,家长与教师是治疗专家组,专家组所有成员对患者望闻问切,会诊开方。
所用之方,考虑学生禁忌,悉心征求意见,力求对症,有效。
在座谈会上,家长与教师个个发言,先讲优点,再提出不足,既明确要求,又指明方向。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不搞一言堂。
整个过程充满爱心,充满真诚,民主和谐,平心静气,和风细雨,情真意切。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王伟,性格倔强,好打报不平。
住在喧嚣的镇头,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
旷课、打架时有发生,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顶嘴,。
班主任多次请家长来校,解决问题,旧问题解决没两天,新问题又出现,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家长说,孩子太不争气,由他去吧,实在没脸再来学校了。
情况反映到政教处,了解情况之后,政教处与班主任筹备了王伟同学三方联席会。
会诊之前,电话联系家长,讲明会议的目的意义,要求做好发言准备。
与每位任课教师也讲清会议的目的、形式,注意谈话技巧,切不可批评训斥铺天盖地全来。
会场设在招待室,气氛要比办公室缓和得多。
王伟对这种形式还是有点儿紧张,十二三个人给一个人开会。
一人告自己一状,就够自己受的。
但让王伟始料未及的是:家长、老师居然能平心静气地和他交流,多数老师还谈出了他的优点,有个一向严厉的老师还检讨了曾经不恰当的做法,希望他谅解,这下可使王伟坐不住了,主动站起来,说:“老师不怨您,是我不对。
”有了这样的气氛,再指出问题,提出改正的意见,晓宁怎会不接受呢?一节课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而会议还没有完的意思。
最后家长发言,政教处主任总结。
整个会诊会,他是在惊喜交加,满心感激中度过的。
家长感动不已,起立向老师鞠躬,以示谢意。
会诊会成了王伟的转折点,他洗心革面,进步显著。
多年来,我们组织了多个会诊会,挽救了一些问题学生:会诊张妮,帮助一个内心失去亲情的孩子,寻求到了父母的真受;会诊郭威,让一名濒临辍学的孩子,又踏上了求学之路;会诊董楠,让一个网虫从网络游戏中挣脱。
会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一,会诊会使教育形成合力,作用于一人,强化了教育力,实现了教育上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挽救了问题学生,使他们迷途知返。
其二,一些老师感到,对于“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学生,真正的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交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会诊会改变了老师偏颇的学生观。
其三,在会诊会上,家长不但体会到了教师博大的师爱与美好的心灵,也感受到在教育子女上,自己的家长作风也要改一改。
2、情感法“问题”学生更易与教师或家长形成对抗性逆反心理,所以教育者切不可恶语相加,更不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应对他们有超人的忍劲和过人的宽容,倍加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始终微笑的面对学生,用真心来爱他们,用真情去温暖他们,使他们从心底感受到你的浓浓的爱,包括一些很小的细节,你都要倾注爱。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这是永远的中真理。
一个情感匮乏和缺乏爱的人,是不可能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的。
只有亲其师,方可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是教育的润滑剂。
3、赏识法对“问题”学生应该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寻找他们身上细小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赞赏,并在赞赏中提出新的希望。
这样做可以使他们有成就感和被认可的心理满足,从而为克服他们身上弱点奠定基础。
不能把“问题”学生看得一无是处,要鼓励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从而使他们树立克服缺点不断获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4、暗示法对犯了错误的“问题”学生,教育者有时不要太清醒,更不能横加指责。
可先假装糊涂,采用冷处理,给他们点面子;也可以静制动,采用暗示法,或用眼神、或用语言、或用手势,让学生自省、自悔、自悟,让他们主动找你承认错误,认识错误,这远比教育者明察秋毫、求全责备的效果好。
5、示范法“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可以说离不开成年人的影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所以教师或家长,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以身示范;凡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如要求孩子爱学习,那么教育者首先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要求孩子有礼貌,则教育者要说话文明,举止有修养,即用教育者的身教来感染、引导学生。
也可选取身边的典型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让学生从同伴中的好典型身上吸取营养,矫正缺点。
当然,也可以选取反面的案例中汲取教训,认识到诸如沉迷网吧、打架斗殴、抹牌赌博等的危害。
6、激将法利用青少年学生爱面子、爱虚荣的心理特点,有时可采用激将法来促使“问题”学生改掉错误。
如对一个经常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可当着该生面向全体学生激将说:某某同学是不会落个不按时交作业的臭名声的;再如对一个有偷摸习惯的学生,你可以激将他说:你肯定对自己做的事后悔,你一定想痛改前非,获得个好名声;又如一个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你可以激将说:你把别人打伤了,你肯定也痛苦,只是没说出来罢了,你肯定也想遇到激动时想个好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师可教你一招……,激将法比批评训斥的效果有时要好得多。
7、转移法对有的“问题”学生,转化教育时单刀直入是不行的,可采用迂回战术,用慢慢转移牵引的方法让他们逐渐淡化恶习,走上正路。
如对“问题”学生,我们可避开他们的问题,经常和他们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武打小说中的人物、流行歌曲、明星、影星、时事趣事、治安案例等,这样长期坚持,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逐渐淡化他们的恶习,强化他们对科学与知识的探索和渴望,久而久之,你会慢慢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在减少,他们身上可爱的成分在增加,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更融洽了,沟通更容易了,这时抓住教育转化的火候,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8、情景法“问题”学生并不是不可救药的,他们只不过是因为长期被训斥和指责的对象,心理上逆反性较强,实际上他们也有“立功赎罪”的。
只不过被其外在的满不在乎所掩盖,作为教育者,应有意给他们创设立功和表现自己的情景,从而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促使他们的成就感和成功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如对热爱体育项目的学生,可有意组织体育比赛,让他们在赛场上展现魅力,得到认可;对有文娱特长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歌舞比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对家庭优裕的学生,可开展爱心资助贫困生活动,让他们倾听贫困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