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芳华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芳华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芳华观后感120xx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进了电影院,去看了一直炒得很热的《芳华》,这部影片讲的是70年代发生在部队文工团里的故事,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看这部电影无不是为了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过,对于离此年代有一定距离的我来说,我关注的并不是它像不像、是不是,而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感受。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在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发生的故事,后来每个人在时代的变革中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该影片有两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处是何小萍”偷军装”。

何小萍因为部队名额的问题去文工团晚了,没有领到军装。

渴望穿军装的她悄悄地拿走了同宿舍战友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打算把照片寄给还在劳改的亲生父亲,一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二是以便父亲出来后还能够认识自己。

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何小萍要偷偷地拿呢?找林丁丁借一下不就可以了吗?难道真是她的人品有问题吗?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与何小萍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何小萍6岁的时候,父亲被劳改,母亲带着她改了嫁,因为是个”拖油瓶”,何小萍在家中一直得不到关爱,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母亲也渐渐疏远她,所以她很自卑。

然而也是因为这种自卑让她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她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什么,更不会去求人。

如果她开口向林丁丁借军装,必然是一种姿态的降低,这在她看来,或许和她曾经把自己弄病奢求来母亲的怀抱一样,属于”求”来的施舍,所以她不愿意开口。

尽管她的这个做法我们并不认同,但也不能说何小萍是坏人,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不能真正感同身受。

我喜欢的第二处地方,是何小萍最后在草地上的那一段独舞。

何小萍在文工团一直被欺负、被排挤,只有刘峰愿意向她伸出双手,因此,一种温暖的情愫悄悄地在何小萍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刘峰是文工团里公认的好人,热心助人,多次立功,被称为”活雷锋”。

然而,正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别人接受帮助,时间长了,反而觉得都是应该的。

于是,大家对于刘峰的好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感恩与感动,仿佛他就应该是这样的。

在刘峰情不自禁拥抱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林丁丁时,却被诬告成了”耍流氓”。

与现在的人性相同,似乎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想欺负弱者的冲动,对何小萍是这样,对刘峰也是如此,大家都怀着看热闹的心态看”活雷锋”式的人物如何从天上摔到地上,所以,没有人惋惜、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甚至,他走时除了何小萍,竟没有一个人来送他。

这个时候,何小萍彻底看清楚了这里人性的冷漠和可恶,就像萧穗子旁白中所说的”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珍视善良”一样,何小萍不受重视,得不到爱,所以她更知道这些的可贵。

因此,她不愿与这些人在一起,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政委宣布让她去医疗队时,她笑了,那是发自内心的笑,这正是她希望的。

在医疗队,何小萍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精神崩溃了。

然而,文工团解散前最后的演出唤醒了她的意识,她一个人推开门走了出去,在草地上跳了一段独舞《沂蒙颂》,精彩至极。

我喜欢冯导对这一场景的设置,没有让何小萍走上舞台,而是去了空旷无人的草地。

在舞台上表演不过是取悦别人,这本来就不是何小萍想要的。

终于,在草地上,她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完全为了自己的自己……当繁华落尽、洗净铅华,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可怜人”走到了一起。

萧穗子说,在别人的脸上看到的都是岁月的沧桑,他们只有坦然和平静。

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呢?能够看开了、放下了、原谅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谁的青春不芳华,谁的芳华不青春?即使有汗水、有泪水,当一切过去,我们再回头看时,是否还能够对生活说一句”谢谢”!芳华观后感2作为一名80年代初期入伍、后又从事了20xx年医务工作的女兵,对军营生活应该是颇有体会,加上转业后在地方又干了数年,感觉个人的”芳华”离不开两部分组成,即:军营的火热青葱时代和到地方后的稳重魅力时代。

在部队时,也与部队的文艺女兵有些接触,更耳闻目睹过她们的一些事情,对于前阵的热门话题—电影《芳华》,观后想发表点个人的感悟。

纵观全剧,整体感觉文革时期的烙印表述得还是很鲜明的,特别是对人性的扭曲表现得也很淋漓尽致;对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挖掘也有一定层次,感染力较强,渲染力度大;对军旅生活的表现,在短短的时间和有限的剧情内,采用了大跨度和精浓缩的表现手法;最后的结尾,我愿意相信作品本意是处于对社会和社会人一个善意的提醒:如何面对和尽快着手解决社会变化和变革中出现的个别关于信仰、观念等有偏差的问题。

同时,也有些遗憾,感觉《芳华》不足之有五。

一是欲哭无泪。

看完全剧,一种悲哀满满地搪塞于胸内,可是却流不出泪。

用中医的话说:是肺忧、心愤、肝怒与情郁叠加一起,让人发泄无门,好不憋屈。

若心理素质不好的人,本人真怀疑多看几遍会否得抑郁症,难道我们的文艺就是要达到这种宣传效果吗?不懂!二是走马观花。

感觉全剧的表现手法,用的是概述性的述事方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轻笔淡墨太有些笼统,似骑在马上快速溜了一圈,了解很不深入和仔细,看后有种“不过瘾”的感觉。

如果概述加上局部仔细的表述,就如同人骑在马上一路跑着,然后在一个好的风景处停下慢慢欣赏了,这样看完就会过瘾。

三是以偏慨全。

男主角刘峰被组织处理离队时,只有女主角一个人送行;女主角跳舞时身上有气味,只刘峰一个人不嫌弃愿与其跳舞;最后战斗英雄生活艰难还被城管刁难......这些现实生活中发生机率基本可能性不大的事情,居然全在一个剧中的几个人物身上发生了,让人太不可思议,也不敢相信是真的,感觉特虚。

就算确有个别现象,也不能以个案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团体、一群人的整体面像。

当然,文革对人性的扭曲确实是有的,而改革开放后也确实存在改革中遇到的某些新问题和个别不良现象,但整体感觉剧情对这个渲染的过重,让观众对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中华几千年来承传的优良传统“善良”,产生了高度怀疑;同时,对军人的付出和社会的变革意义,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些疑惑,负面影响不能说没有。

四是不可思议。

剧情场景有点与现实中的事实相悖,如女主角刚上前线看到伤员呕吐不止,居然不能坚持工作。

她不是上前线之前早就被换岗去医院当了一名医务兵吗?那些血啊肉啊包括气味什么的东西,早就该看到和闻到过了,且不说正式工作,就算实习时也该看到过的,上了战场后就算看到的伤员更残酷和恐怖些,也不至于反应那么大不能忍下坚持工作,何况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加上是在那么革命的年代里。

当然,如果是没见过伤员的非医务工作者,情节可以接受。

还有一点更不可思议的是,女主角——作为一名疗伤的医务兵,经受过残酷战争的洗礼和生死考验的人,最后居然在战争结束后受奖时疯了。

谁都知道只要经历过战争和生死的人,心里都有很强大的承受力,会看得开和经受得起一切事情,怎么脆弱到发疯呢?就算有精神病,也一定是上战场前就有了病状。

五是莫名其妙。

女主角从一进文工团开始,就被所有人排挤,除男主角刘峰外。

女主角作为一个新来的文工团人员,业务技术能好到哪去?还被老团员集体妒忌和欺负,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太讲不过去了。

就算她是出身有问题、父母挨批斗引起的自卑或生活环境等造成的,可那个时代的兵中,其父母挨批斗的干部子弟并不在少数,至少也会有几个同病相怜或者说物以类聚的人的同情一下她吧!哪怕只一点点。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芳华并不只是局限在兵营,否则每年那么多转业的军人就没法活了,许多转业军人在地方也干的很好,甚至比在部队还要干的出色、更加芳华。

如果作品在内容的拍摄上,事实再客观点,人性的亮光再多展现点,芳花的再现与改革的洪流能与时俱进,哪怕只埋下小小的一个伏笔,作品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不失为一个耐看、耐品又经得起推敲的有历史感的好作品。

芳华观后感3我们需要被认可吗?有段时间没去北大看电影了,尽管离的很近。

看到第一次通知要播放《芳华》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想去看,后来还是被工作打消了,就没去成,有点小小的后悔。

这不,因加场,第二次播放信息推出来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一下,结果,没两分钟,票就要售罄,还好,最后总算是买了一张。

这部电影看下来,眼前犹如一面镜子,能看得见我过往的影子,不是一处,是整部都是。

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谁没有芳华过?文工团是一个集体,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那我们的高中,我们的大学不也是个集体,也是个小社会嘛,还有我们毕业后把青春奉献给那个让我们成长的公司,荧屏里的一幕幕,不都是我们过往的再现吗?你可能会说《芳华》的年代离我们远,远吗?根本不远。

我们生活的现在,都是过去一幕幕的重现,甚至是轮回,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他们需要被认可”是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的最为有力的呐喊,是内心的呐喊,无声胜有声,胜过舞台上她们那肢体语言及表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何小萍是文工团后来加入的战友,但她没有被得到认可。

而她的舞蹈功底那可是在报道的当天就向所有人展示过的,可她后来主要做的却是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儿。

刘峰呢,这个老好人,活雷锋,在一次和队友“简单拥抱”真情流露后,却被订上“作风”的问题就这样被下放到边境了。

昔日的所有功德,一下子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就是到了影片结尾,刘峰下海,被城管欺负,昔日的红军大英雄,老战士,不也是被现代人按到在地,乖乖适应“现代社会”嘛,又能怎样?他不给社会添麻烦,可社会怎能绕过他?他更没有受到认可,历史的车轮已把他的过去碾的粉碎,不留一丝痕迹。

刘峰和何小萍,其实都是那种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人。

他们需要被认可,他们没有任何奢望,没有任何野心,极其简单的人,革命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让去哪里去哪里。

说到需要认可,影片中典型的一幕,何小萍在一次慰问演出时,队长找她临时替补上台,让她演A角,但她装病不想上台。

被政委知情后,政委的做法却不是打击,不是当场揭穿,而是给她鼓励,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她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事实证明,何小萍的幸福是极其容易被满足的,就是政委的几句话,她不是感受到满满的责任感,满满的力量了嘛,卖力的演好是自然而然了。

再说说,她从越战前线几天几夜没合眼,尽职尽责,救下了那么多的战友。

后来战争结束被称为大英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就受不了了,精神就这样受到了刺激。

她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事儿,一直没有受到过认可,这突如其来的这个大认可,她哪能接受得了?这和林峰平时一贯的老好人一般,对谁都好,一直没有动过情,突然动起情来,谁能接受?其实他爱的比谁都真,比谁都深,可被爱的那个人往往感受不到,甚至不以为然。

其实他们俩这样的人往往是在关键时期能帮助我们的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我们落魄的时候,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如何的看不起她,嫌弃这嫌弃那的,最后他们也不会离我们远去,在有需要的时候袖手旁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