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图5-1 常用的注塑制品结构
(2)按模具总体结构分类
1)单分型面模具 分开模具取出制品和浇注系统凝料 的界面称分型面。模具上只有一个将 动、定模两部分分开的分型面,称为 单分型面模具(两板模)。可以是单 型腔,也可以是多型腔。其成型零件 分设在动、定模两部分,闭合后构成 封闭的型腔,结构如图5-2所示。这是 注射模具中最简单和常用的一种结构 类型。
(8)模架 模具中各模板和导柱、导套 及复位杆等,通过螺钉联接组 合在一起的装配体叫模架。模 架是实现模具基本功能的基础 零件。模架的尺寸规格已系列 化、标准化、商品化,如图5-8 所示。模具设计时可直接选 用。
图5-8 标准模架
(9)其它零件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零件外,有些模具还有侧向抽芯机构、 先复位机构、限制开模顺序的限位机构和二次脱模机构等其 辅助零件。
(2)模具厚度 每台注射机都有一个允许的安装模具厚度,所设计的模具 应在注射机允许的模具厚度范围内,即应满足 Hmin≤ Hm≤ Hmax
Hm—模具厚度(mm); Hmin—允许安装的最小模具厚度(mm); Hmax—允许安装的最大模具厚度(mm)。 (3)模具定位与紧固 注射机固定模板中心有一个起定位作用的基准孔,孔的中 心与注射机的料筒和喷嘴中心一致。模具安装到注射机上 后,其主流道中心与注射机喷嘴中心应保持同心,为此模具 上有一个凸起的园环,称定位环,与注射机的定位孔配合起 定位作用,如图5—12中浇口套外圆起定位环作用。 模具在注射机上的固定,一般通过压板和螺栓实现夹紧、 固定。如图5-12。
V—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容积(cm³ ); α—注射系数,一般为0.7—0.9。包括塑料密度变化和漏 损等因素。密度变化因素:无定型塑料约为0.93,结 晶型塑料约为0.85。 (螺杆与料筒工作间隙:螺杆直径为 Φ30,间隙δ小=0.10,δ大=0.25 Φ45,间隙δ小=0.15,δ大=0.30 Φ65,间隙δ小=0.20,δ大=0.40 Φ90,间隙δ小=0.30,δ大=0.50)
(3)锁模力的校核 塑料熔体充满模腔时,会使模腔内产生沿分型面分开的胀模力,此力 等于塑件和流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与型腔压力的乘积。注 射机的锁模力应大于胀模力,才能保证动、定模在注射过程中紧密闭 合。如图5—11所示。 为此需满足 T锁=KP平均A T锁—注射机额定锁模力(KN); P平均—型腔压力平均值(MPa); A—塑件加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 的总投影面积(c㎡); K—安全系数,通常为1.1~1.2。 p平均=kP k—压力损耗系数,据塑料品种、 浇注系统结构及尺寸、塑件形状、 图5-11 锁模力与涨模力 成形工艺条件等不同,通常在0.25~0.5。 P—注射压力(MPa)。 塑料熔体经注射机喷嘴和模具浇注系统进入型腔,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损失,进入模具型腔的熔体压力一般为25~50MPa。 通常中小型塑件成形时的型腔压力可取20~40MPa。 精密塑件成形时的型腔压力可取39~44MPa或更高。
注射模具的总体 结构设计
5.1 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类型 5.2 注射模具与注射机的关系 5.3 模具型腔数量的确定
5.4 注射模具分型面的确定
5.1 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类型
1 注射模具的基本类型
注塑制品的种类繁多,结构形状复杂,应用十分广泛,如 图5-1所示。其成型模具的结构类型也有多种多样。 (1)按塑料类型分类 根据塑件所用的材料,注 射模具可分为热塑性塑料注 射模和热固性塑料注射模。 两者的基本结构相似,但由 于成形材料不同,在结构设 计上也有些差别,设计时应 注意。
3 注射模的工作过程
模具是被安装在注射机上工作的,工作时模具的定模部分 安装在注射机的定模板上固定不动,动模部分与注射机动模 板一起由注射机的合模油缸驱动,实现模具开、合运动。 模具开始工作时,注射机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向定模一 边移动实现合模,模具合紧后,便在型腔与型芯之间形成与 制品形状完全一致的封闭空间。同时注射机的注射油缸开始 工作,通过螺杆将料筒中塑化好的塑料熔体,经喷嘴和模具 的浇注系统注入封闭的模具型腔,待熔体完全充满型腔并经 保压、补缩和冷却定型后,模具动模部分在驱动油缸作用下 沿分型面处打开,浇注系统凝料和制品被带到动模一侧,制 品紧紧包在型芯上。动模部分打开一定距离后,注射机推出 油缸开始动作,通过模具推出机构将制品从型芯上推出,浇 注系统凝料也随之脱落。至此便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连续生 产时,便重复上述过程。模具工作过程如动画演示。
模具工作过程 动画演示
5.2 注射模具与注射机的关系
模具是安装在注射机上工作的,模具设计者必须了解注射 机与模具之间的联接关系以及模具与注射机相关尺寸参数的 匹配关系和注射机的能力。 1 对注射机工艺参数的校核 (1)注射量的校核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反映了该注射机所能成形的塑件的体积 或重量,如图5-9所示。最大注射量有两种表示法:
a) 侧浇口
b) 点浇口
图5-6 浇注系统的典型结构
(3)合模导向与定位零件 模具工作时,动、定模需有开合运动,才 能完成塑件的成型与脱模。模具的运动通常 由导柱与导套配合实现导向与定位,保证模 具工作时的准确对合,如图中的件16和 17。 模具中心与注射机喷嘴中心的定位,靠模具 上定位环来保证。 对要求比较高的精密模具,往往还需要有 精确定位机构,即采用锥面定位元件,如图 5-7所示;此时,导柱主要起导向作用。
Vs —制品加浇注系统的容积(cm 3 );
V单 —单个制品的容积(cm
3
);
V浇 —浇注系统的容积(cm 3 );
K—注射机的最大利用系数,K=0.8; n—型腔数量(成形件数量)。
图5-10 塑件和浇注系统
② 当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以最大注射重量标定时,按下式 校核:
通常为保证塑件质量,注射模具一次成形所需的塑料重量 (件+浇)应在公称注射量的35%—75%内,最大可达80%, 最低不应小于10%。既能保证塑件质量,又能发挥注射机的能 力。注射量最佳范围应在50%—80%内。
图5-9 注射机注射量
1)最大注射容积
注射机对空注射时,螺杆做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所能射出 的塑料熔体的体积,以 cm³表示。理论注射容积Vc为
2 Vc D s S 4
式中Vc—理论注射容积(cm³ ; ) Ds—螺杆直径(cm); S—螺杆最大注射行程(cm)。
S
在注射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塑料的密度也在发 生变化,加上漏损等因素,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容积(公称注 射容积,小于理论容积)为
(2)注射压力的校核 注射压力是指螺杆前端作用于塑料熔体单位面积上的力,用以克服熔 体流经喷嘴、浇注系统和模腔等处的流动阻力。所选用注射机的注射压 力必须大于成形塑件所需的注射压力。即满足
P注≥P成
P注—选用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压力(MPa) P成—成形塑件所需的注射压力(MPa) 注塑生产实践中,按照塑料的流动性能和塑件精度要求不同,对成形 所需的注射压力可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熔体流动性好,塑件形状简单,壁厚大时,成型所需注射压力一般 小于70 MPa。 2)熔体粘度较低,塑件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一般,成形时的注射压力 常选用70~100 MPa。 3)熔体粘度中等,塑件形状复杂程度一般,但有一定精度要求,注射 压力常选用100~140 MPa。 4)熔体粘度较高,塑件壁薄、尺寸大,或壁厚不均,精度要求严格 的,注射压力常选用140~180 MPa。 对精密制品,注射压力已用到250~360 MPa,个别可达到400MPa 以上。
2 模具在注射机上安装尺寸校核
模具在注射机上安装固定涉及如下几方面尺寸: (1)模具外形尺寸与注射机拉杆间距 模具外形尺寸应小于注射机工作台面的有效尺寸。模具长宽方向的尺 寸要与注射机拉杆内间距相适应,模具至少有一个方向的尺寸能穿过拉 杆空间,如图5—12。
1-注射机顶出杆; 2-注射机动模板; 3-压板; 4-动模; 5-注射机拉杆; 6-螺钉; 7-定模; 8-注射机定模板; 9-模具浇口套; 10-注射机喷嘴 图5—12 模具在注射机 上的安装
图5-4 侧向抽芯模具典型结构
2 注塑模具的典型结构分析
注塑模的典型结构如图5-5所示。图示的模具结构主要有 以下几部分组成。 水孔 (1)成型零件 这类零件用来成形制品 的内外几何结构与尺寸, 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 要求高,且对模具材料也 有很高的要求,如加工性, 抛光性,寿命等方面。 型腔(凹模):成型制 品的外表面形状,如图中 的件4。 型芯(凸模):成型制 品内表面形状,如图中的 件7。
图5-7 圆锥定位元件
(4)脱模机构 脱模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当模具打开时,将制品从模具的型 腔或型芯上脱下来,以便制品自动坠落;或将制品推出一定 距离后,由机械手抓取制件。通常脱模机构都设在模具的动 模一侧,因注射机的顶出油缸在动模一侧。脱模机构由顶杆、 顶杆固定板及顶杆垫板等组成,如图中的件5、10、和11。
3)注射量的校核
模具设计时选用的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应大于成型制品所 需要的量。一次成型所需要的量为制品的体积或重量加上浇 注系统的量,一般应不超过注射机最大注射量的80%,如图510所示。 ①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以最大注射容积标定时,按下式校 核: KV≥Vs = nV单 + V浇
V—注射机的最大公称注射容积(cm 3 );
2)最大注射重量 注射机对空注射时,螺杆作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所能射出的 PS塑料重量,用g表示。(PS的密度ρ=1.06 g/ cm³ )。因 各种塑料的密度及压缩比不同,注射其它塑料时,按下式对 最大注射重量进行换算:
Gmax G
1 f 2 2 f1
(g)
Gmax—注射某种塑料时的最大注射量(g); G—以PS为标准的注射机的公称注射重量(g)(已考虑 漏损); ρ 1—所用塑料在常温下的密度(g/cm³ ); ρ 2—PS在常温下的密度(g/cm³ ),通常为1.06 g/cm³ ); f1—所用塑料的体积压缩比,由实验测定; f2—PS的压缩比,可以取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