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1
阅读中,借助“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文本助读,注意圈点的符号,可用下面的 提示符号完成,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留下阅读痕迹,更有助于理解文本。 “〇”圈出相关论题。 “?”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的地方。 “!”标在需要注意或者有感想的地方。 “____”画出使用论证方法的语句。 “﹏﹏”画出带给你启示或者感悟的句子或段落。 “══”画出表示中心论点或与中心论点相关的句子。 “[ ]”或“{ }”标注重点段落。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因此,走什么样的路,不仅仅是一种选择,也体现为人对道路环境的理解和 认同。可以说,在选择道路的同时,个体也将自身融入环境中,就能成为道路风 景的一部分。
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但往往只能“取一瓢饮”;走好人生 之路,也必须自觉抵抗歧路的诱惑,专注走好内心认定的那条道。据说有人曾问 米开朗基罗创作经典雕像大卫的秘诀,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很简单,把所有不 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看清自己“想要的那块石头”,认准 目标,踏实笃行,我们才不会在前行的道路上迷茫焦虑、逡巡不前。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教材探源
考向3 论证方法及作用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 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参考答案】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 属于举例论证;在论述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了“凡做一 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 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 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 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引用庄子、孔子、 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 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 紧密联系起来,并对观点起到支持作用。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 向 1 把握文章观点(10年4考) 【江西中考设问】 2019.1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015.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12.19: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 2010.23: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方法指导】 ★找准论点的方法有: (1)句式判断法:论点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句。 (2)位置“四看”法:(具体内容见P137“文体知识梳理 1.论点”) (3)词语提示法: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
结底”以及衔接过渡词语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同一个词语等)找论点。 (4)归纳提炼法:当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作为论点时,就要根据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解题思路】该题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 文章的论点。首先明确题目“敬业与乐业”是论题,通读全文发 现,文章开篇指出“敬业与乐业”的出处,提出“‘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作者先强调了“敬业与 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再分别从“要敬业”和“要乐业”两 方面进行论证,据此即可得出作者的论点。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参考答案】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知识”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要想有创 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 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统编其他设问】 (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文章开头连 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 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 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有时候,即便选准了前进的道路,处身于同 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也会有相异的心态。譬如,有的人一开始激情充沛,可一旦 遇到麻烦、挫折,就开始变得萎靡、消沉。他们被问题难住、被困难吓倒,甚至 认为奋斗无用,索性选择后退或绕路。其实,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坚持是一种可 贵的力量。回望过去,谷文昌以人生一粒种,换来“漫山木麻黄”;杨善洲退休 又钻山沟沟,20余年绿荒山。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拥挤,事实证明,那些朝着理 想与目标积极进取、久久为功者,终能实现人生价值。
相对来说,平坦、起伏较小的道路,的确比较好走。但正是这样的路,反而 容易让人对潜存的风险放松警惕。!正如古人所说,“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说有沉沦”。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事业是否一帆风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多 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培养打逆风球、啃硬骨头的能力。!当心智足够成熟、能力 足够强大,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注: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本质特点,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 行表述。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论据的作用。(具体内容见“文体知识梳理 2.论据”)。 如事实论据的作用是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更深入;道理论据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同时注意论据的位置,分析其是为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或者是为 论题服务的,从而综合分析作答。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方法指导】(具体内容见“文体知识梳理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设问。看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某几段,
是问一种还是多种论证方法,题干设问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每一种 设问情况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2)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了解常见的4种论证方法的特点, 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如举例论证常有“例 如”“譬如”等字眼,并且所讲内容均为有代表性的事实;道理论证一般有 “某某说”“俗话说”等提示语,内容多为含哲理的古诗、名言警句或纯粹 讲道理;对比论证需要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比喻论 证需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教材探源
考向2 论据 (教参九上《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课文中列举谷登堡发 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 子游戏的事例用意是什么呢? 【解题思路】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 和第8自然段“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可知,其论证的观点应 在前文寻找。再根据前文的内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必须有探 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分析即可。
江西5年中考真题展示
目
录
文体知识梳理
考点“1对1”讲练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对1”讲练
考点1
考点1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考点2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3
教材探源 考向1 把握文章观点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
考点4
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内容分层理解、概括。有时看各段的分论点,并列相加,偏正论点以正为 主。如《最苦与最乐》。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题只是表述的范围、关系等,表意不明确, 而论点一般是表意明确的判断句。如《敬业与乐业》只是说明了论述 的对象,故其为论题。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别: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 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 语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
【参考答案】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 业”“要乐业”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统编其他设问】 1.(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作者主张 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统编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 究”)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 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 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3.(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改编)本文结构完整,
考点1
论证严密。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考点2
考点3
【参考答案】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考点4
分论点二: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一位作家曾写道:“老马识途,仅是一方面;‘途’也在塑造途中的老马, 从姿态到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其实也是路“走”出来的。“未经反省 的人生不值得过”。不断校正行进姿态,将行路体验、路人经验转化为行稳致 远的持续动力,那么即便人生道路再迢遥、再崎岖,我们也能保持坚定、执着 的前进姿态,抵达心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