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粉在制备、运输及燃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

煤粉在制备、运输及燃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

煤粉安全问题-2013-01-05 11:51煤粉在磨煤干燥过程、在煤仓储存,在罐车运输及入炉燃烧时,存在自燃与爆炸的可能性。

原因是煤粉比表面积比原煤大大增加,与空气中氧的接触面积及吸附氧的数量也相应大大增加,在外界高温及摩擦、剧烈震动作用下,氧分子与碳发生氧化反应生热,并促使煤粉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便着火燃烧。

局部燃烧释放的热量以分子热传导、辐射、对流等复合传热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着的煤粉,又使其受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而着火燃烧。

如此循环,反应速度迅速加快。

火焰速度激增到一定程度时,轻则自燃,重则发生爆炸。

特别应指出的是煤粉状态处于“浓相”,当煤粉浓度在30mg/m3,即有可能爆炸;当达到1500mg/m3以上时,可发生强爆炸。

大同就已发生过制粉中心煤粉自燃事故及煤仓自燃事故。

当夏天煤粉罐车远距离运输时,这种安全问题的发生是应当提防的。

煤粉锅炉的安全运行,更是应严格操作规范,加以防范。

现有工业煤粉锅炉系统并未完整地采用煤科总院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已运行锅炉均未建惰性气体保护系统。

另外,把最核心的要素—燃料质量控制社会化,不仅影响到锅炉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安全隐患。

煤粉危险性分析-煤矿安全网煤粉为可燃物质,乙类火灾危险品,粉尘具燃爆性,着火点在300℃~500℃之间,爆炸下限浓度34 g/m3~47g/m3(粉尘平均粒径:5μm~10μm)。

高温表面堆积粉尘(5mm厚)的引燃温度:225℃~285℃,云状粉尘的引燃温度580℃~610℃。

煤粉在运输过程中,经外界的干扰如设备运转的震动、碰撞或风作用悬浮到空气形成粉尘,如场所内作业人员防护用品佩带不全,很容易引起尘肺病等职业病危害。

当煤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在外界高温、碰撞、摩擦、振动、明火、电火花的作用下会引起爆炸,爆炸后产生的气浪会使沉积的粉尘飞扬,造成二次爆炸事故。

煤尘爆炸与其在空气中的含量及含氧浓度有关,烟煤在110-2000mg/m3。

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空气中煤尘含量在300-400 mg/m3爆炸威力最大,这是因为混合物中煤尘与空气的比例适中,煤粉能充分燃烧。

煤粉爆炸后不仅产生冲击波伤人和破坏建筑物,同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使人中毒死亡。

煤尘的燃烧爆炸特特性见表3-6。

表3-6 煤尘的燃烧爆炸特性粉尘爆炸的基本常识编辑锁定粉尘爆炸,指粉尘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热源(明火或温度),火焰瞬间传播于整个混合粉尘空间,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形成很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压力,系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以及光和热的辐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粉尘爆炸多在伴有铝粉、锌粉、铝材加工研磨粉、各种塑料粉末、有机合成药品的中间体、小麦粉、糖、木屑、染料、胶木灰、奶粉、茶叶粉末、烟草粉末、煤尘、植物纤维尘等产生的生产加工场所。

[1]中文名:粉尘爆炸外文名:dust explosion安规标准:GB 15577-2007粉尘防爆安全规程爆炸源:粉尘粉尘爆炸产生条件粉尘爆炸条件一般有三个:(1)可燃性粉尘以适当的浓度在空气中悬浮,形成人们常说的粉尘云;凡是呈细粉状态的固体物质均称为粉尘。

能燃烧和爆炸的粉尘叫做可燃粉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叫悬浮粉尘;沉降在固体壁面上的粉尘叫沉积粉尘。

具有爆炸性粉尘有:金属(如镁粉、铝粉);煤炭;粮食(如小麦、淀粉);饲料(如血粉、鱼粉);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林产品(如纸粉、木粉);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某些厂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特别是一些有机物加工中产生的粉尘,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燃烧事故。

(2)有充足的空气和氧化剂;(3)有火源或者强烈振动与摩擦。

[2]粉尘爆炸爆炸原理表1—4 爆炸性粉尘的分级、分组一般比较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粉尘大致有铝粉、锌粉、硅铁粉、镁粉、铁粉、铝材加工研磨粉、各种塑料粉末、有机合成药品的中间体、小麦粉、糖、木屑、染料、胶木灰、奶粉、茶叶粉末、烟草粉末、煤尘、植物纤维尘等。

这些物料的粉尘易发生爆炸燃烧的原因是都有较强的还原剂H、C、N、S等元素存在,当它们与过氧化物和易爆粉尘共存时,便发生分解,由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或者气体量虽小,但释放出大量的燃烧热。

例如,铝粉只要在二氧化碳气氛中就有爆炸的危险。

[3]粉尘爆炸的难易与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关。

一般认为燃烧热越大的物质越容易爆炸,如煤尘、碳、硫黄等。

氧化速度快的物质容易爆炸,如镁粉、铝粉、氧化亚铁、染料等。

容易带电的粉尘也很容易引起爆炸,如合成树脂粉末、纤维类粉尘、淀粉等。

这些导电不良的物质由于与机器或空气摩擦产生的静电积聚起来,当达到一定量时,就会放电产生电火花,构成爆炸的火源。

通常不易引起爆炸的粉尘有土、砂、氧化铁、研磨材料、水泥、石英粉尘以及类似于燃烧后的灰尘等。

这类物质的粉尘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不易燃烧。

但是如果这类粉尘产生在油雾以及CO、CH4、煤气之类可燃气体中,也容易发生爆炸。

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汽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

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

这种爆炸反应以及爆炸火焰速度、爆炸波速度、爆炸压力等将持续加快和升高,并呈跳跃式的发展。

粉尘爆炸特点危害粉尘爆炸影响因素物理化学性质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燃烧热越大,则其粉尘的爆炸危险性也越大,例如煤、碳、硫的粉尘等;越易氧化的物质,其粉尘越易爆炸,例如镁、氧化亚铁、染料等;越易带电的粉尘越易此起爆炸。

粉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互相碰撞、磨擦等作用,产生的静电不易散失,造成静电积累,当达到某一数值后,便出现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火花能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粉尘爆炸还与其所含挥发物有关。

如煤粉中当挥发物低于10%时,就不再发生爆炸,因而焦炭粉尘没有爆炸危险粉尘爆炸浓度极限--表1性。

[4]颗粒大小粉尘的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氧,颗粒越细,吸附的氧就越多,因而越易发生爆炸,而且,发火点越低,爆炸下限也越低。

随着粉尘颗粒的直径的减小,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还容易带上静电。

[4]粉尘的浓度与可燃气体相拟,粉尘爆炸也有一定的浓度范围,也有上下限之分。

但在一般资料中多数只列出粉尘的爆炸下限,因为粉尘的爆炸上限较高。

一些粉尘爆炸的特性列于表1(右侧)。

粉尘爆炸爆炸特点(1)多次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

第一次爆炸气浪,会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爆炸后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会形成负压,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来,与扬起的粉尘混合,从而引发二次爆炸。

二次爆炸时,粉尘浓度会更高。

[1](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

(3)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5]粉尘爆炸主要危害(1)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粉尘爆炸涉及的范围很广,煤炭、化工、医药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和饲料加工等部门都时有发生。

[5-6](2)容易产生二次爆炸。

第一次爆炸气浪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爆炸后的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会形成负压,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来,形成所谓的“返回风”,与扬起的粉尘混合,在第一次爆炸的余火引燃下引起第二次爆炸。

二次爆炸时,粉尘浓度一般比一次爆炸时高得多,故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

例如,某硫磺粉厂,磨碎机内部发生爆炸,爆炸波沿气体管道从磨碎机扩散到旋风分离器,在旋风分离器发生了二次爆炸,爆炸波通过爆炸后在旋风分离器上产生的裂口传播到车间中,扬起了沉降在建筑物和工艺设备上的硫磺粉尘,又发生了爆炸。

[5-6](3)能产生有毒气体。

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

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大量人畜中毒伤亡,必须充分重视。

[5-6]粉尘爆炸粉尘治理综合抑尘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及湿式收尘技术等关键技术。

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生物纳膜是层间距达到纳米级的双电离层膜,能最大限度增加水分子的延展性,并具有强电荷吸附性;将生物纳膜喷附在物料表面,能吸引和团聚小颗粒粉尘,使其聚合成大颗粒状尘粒,自重增加而沉降;该技术的除尘率最高可达99% 以上,平均运行成本为0.05~0.5元/吨。

云雾抑尘技术是通过高压离子雾化和超声波雾化,可产生1μm~100μm的超细干雾;超细干雾颗粒细密,充分增加与粉尘颗粒的接触面积,水雾颗粒与粉尘颗粒碰撞并凝聚,形成团聚物,团聚物不断变大变重,直至最后自然沉降,达到消除粉尘的目的;所产生的干雾颗粒,30%~40%粒径在2.5μm以下,对大气细微颗粒污染的防治效果明显。

湿式收尘技术通过压降来吸收附着粉尘的空气,在离心力以及水与粉尘气体混合的双重作用下除尘;独特的叶轮等关键设计可提供更高的除尘效率。

适用于散料生产、加工、运输、装卸等环节,如矿山、建筑、采石场、堆场、港口、火电厂、钢铁厂、垃圾回收处理等场所。

[7-8]粉尘爆炸防范措施警示牌如采用有效的通风和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等综合抑尘技术除尘措施,严禁吸烟及明火作业。

在设备外壳设泄压活门或其他装置,采用爆炸遏制系统等。

对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必须严格按照防爆技术等级进行设计,并单独设置通风、排尘系统。

要经常湿式打扫车间地面和设备,防止粉尘飞扬和聚集。

保证系统要有很好的密闭性,必要时对密闭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性粉尘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减少氧气的含量,抑制粉尘的爆炸。

[1]常用的防护措施或方案主要有四种:遏制、泄放、抑制、隔离。

其中泄放分为正常情况下的压力泄放和无火焰泄放;隔离分为机械隔离和化学隔离。

主要防护设备包括:防爆板(Explosion Panel)、防爆门(Explosion Vent)、无焰泄放系统(Flameless Venting)、隔离阀(Explosion Isolation Valve)以及抑爆系统(Explosion Suppression Systems)。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每一种防护措施单独使用,往往采用多种防护措施进行组合运用,以达到更可靠更经济的防护目的。

[9]粉尘爆炸遏制就是在设计、制造粉体处理设备的时候采用增加设备厚度的方法以增大设备的抗压强度,但是这种措施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粉尘爆炸泄放包括正常泄放和无焰泄放,是利用防爆板、防爆门、无焰泄放系统对所保护的设备在发生爆炸的时候采取的主动爆破,泄放爆炸压力的办法进行泄压,以达到保护粉体处理设备的安全。

防爆板通常用来保护户外的粉体处理设备,如粉尘收集器、旋风收集器等,压力泄放的时候并随有火焰以及粉体的泄放,可能对人员和附近设备产生伤害和破坏;防爆门通常用来保护处理粉体的车间建筑,以达到整个车间避免产生粉体爆炸;对于处于室内的粉体处理设备,有时对泄放要求非常严格,不能产生火焰、物料泄放或者没有预留泄放空间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无焰泄放系统,以达到保护人员以及周围设备的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