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总结[]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
加快农村富余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任务。
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
现如下一、基本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
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
同时对各种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
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
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各类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的和做法,引导农民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1 2 3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
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
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
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及任务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1、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
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技能平。
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
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
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会、现场会,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西塞罗】篇二:《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
现将2011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
(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4%,高中占12%,大中专以上占4%。
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 ,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12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
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
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
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
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
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
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
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以此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订单式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种子、生态产业,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农业就业结构,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中就业,如我市近几年来引进的博大焦化电石厂、鸿基焦化、艾斯米尔、众和自备电站、徐矿集团、晋泰实业等几十家企业每年为我市提供就业岗位5千余个;三是围绕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观念新、市场意识强的农民在我们的引导下、市场的吸引下,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业等方面发展,通过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目前,由农村劳动力在旅游区开办的商店、农家乐等已在各乡镇全面铺开,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五是合理利用我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差异,组织人员进行季节性劳力输出。
现在,我市活跃着一批季节性转移劳动力队伍,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辅助作用;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援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在飞速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关安排,在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地位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促农增收最直接、最显著的途径;七是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搜集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同市外劳动及用工单位及时接洽,掌握他们的用工需求,推荐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上述企业就业,形成转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建立起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