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

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

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

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

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

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怎么样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数学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
当时在讨论目标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有什么是重要的,是必须重视的,如果没有,说出理由,如果有,应该是什么。

这个时候就进行了应该说讨论和争论,最后感觉,经过反复的讨论,就形成这样一个四基的认识,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该关注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些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不能包括的。

应该算是对于课程的一个发展,也是一次成功的完善,使得能够对数学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

也是学生获得良好数学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来在研制标准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过程,这次修改,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强化了这件事情。

所以在知识技能里,用了一些描述过程的词,比如说经历、探索等这些词,就是希望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烧中段,更应该关注知识的来龙和去脉,也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定理建立的过程,以及它们的用处在哪儿。

,真正的通过数学教育,把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

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方面,不能消弱。

关于知识技能在目标上的阐述,把握标准里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阐述,就是分了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就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

这四个领域其实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要经历,经历其实就是一个经验的积累,体验一个过程的。

然后,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领域都有这样一个要求。

其实就从数学来说,只有真正的经历了这个过程,才有可能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些结果,否则即使能考出好成绩来,这些东西也很难留下来,时间一长就忘了,而经历这个过程,常常会更好的把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不仅对于教育上起作用的,而且对于数学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实际上在刻画目标的时候,包括后面内容标准的时候,都有这样两类动词,一类是经历、探索,一类是了解、理解、掌握,这两种动词来刻画的目标,一个称之为结果性目标,一个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尤其在内容标准里边的刻画,也就说过程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目标,结果当然也是学习的内容,这二者是并重的。

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细化,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在这四个方面,例如,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在数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数学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数学式的来看待问题
就数学结合来说,学会思考是一个核心问题,学会数学必须要学会思考,有人曾经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的一个核心的一个目标。

所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数学思考不是空的,要结合某一个具体领域的内容,这里边分别阐述了在数与代数的认识,几何与图形的认识,要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

并且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统计里边,概率统计里边,要发展学生数学,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同时在学习过程里边,要学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思考。

从这里边理解可能是,一个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在学习过程中去建立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

另外一个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思考的问题,学习的问题表达出来。

再一个就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思考要把四基有机的结合起来,把通常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积累数学经验和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个对于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仍然要强调过程。

就是数学思考常常并不是一步到位,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随着不断的学习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所以这是一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在数学思考里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同时,要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话,也道出了标准里边,对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会思考的同时,也能够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这样一种能力的获得,这种能力,其实对学生真正的去理解数学,学懂数学的概念也包括获得这种方法,这也是很重要的。

关于数学思考,这里有一些说的关键词或者是核心概念,例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等,这是课程标准里非常重要的改进。

还有两个维度,一个是问题解决,一个是情感态度。

对老师们来讲,这两个维度的目标的表述,可能并不陌生,因为这么多年,一直比较强调问题解决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去践行和实现这些目标。

另外,前面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它们不是孤立的,相互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技能应该是基础的东西,知识技能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这个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要以能够为其他三个方面的目标实现为前提。

就是在学知识技能的时候,同时要考虑,是不是有利于数学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得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这个纬度的目标,应该整体的来认识四个方面的目标。

特别是说情感态度,这个目标应该充分重视,课程标准里,其实从实验稿开始,就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不是简单的一个兴趣的问题,其实它包含了很多的兴趣、情感、习惯,另外科学的态度,科学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个方面,对于数学学习乃至于他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对待事物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中,我们都应该特别的重视。

借用标准上的一句话,作为对目标解读的一个结束,这四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一个标志。

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这里边也可以看到,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实际上是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认识理解,包括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非常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