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摘要: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大体经历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3个发展阶段,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法制化、规范化及职能化趋势。

同时,阐明了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启示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一)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20—40年代的财务审计阶段。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营管理跨度增大,经营地点日益分散,一年一度的外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迫切需要不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2.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形成和发展时期。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内部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迫使内部审计的内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以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重点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其审计目标已拓展到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分工、企业素质、经营管理决策、资源利用效果、计划方案等各个方面的审查,并针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评价和建议。

3.21世纪至今的战略审计阶段。

如今,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管理会计)向风险保障转变;二是由被动审查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建设性。

(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1.1983—1993年,内部审计初步建立阶段。

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其中第10条明确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
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条例,其中第6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

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2.1994—2002年,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阶段。

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其中第2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5年7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内部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

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职业化。

3.2003年至今,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阶段。

2003年3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二)找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

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

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坚持依法审计,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是确保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健康运转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内部审计章程是经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批准签发的纲领性文件。

该章程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目标、责任和权力,内容包括: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授权在审计工作时可以检查的有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等。

(四)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是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不可缺少的一环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即所经过的程序为: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内控)确定符合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资本金保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质量控制的评审,监督现行制度是否被执行,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富有效率以及符合效益原则等,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促使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五)对资金投向及其效果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企业工作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对企业投资前的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预测效益,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营合理、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的方案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内部审计部门应从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审查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项目上马后,还要进行追踪调查、合理预测、定期分析、考核,开展事中、事后审计,促使企业降低消耗,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关键
内部审计的成败与否与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有直接联系。

西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得到了企业成功人士的重视,在定期召开总裁办公例会上经常要求监事会通报内部审计情况和提出对策措施,并亲自部署落实,同时也得到了决策层和经理层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希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具体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企业
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

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