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说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毕业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大类。

学术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大类,毕业论文又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

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但是毕业论文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还有针对毕业论文的特殊要求。

1 、毕业论文要求科学性下面,我讲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是指的它的特殊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毕业论文一定要讲究科学性。

所谓的科学性,就是说这个论文是由科学研究的任务来决定的,必须要讲究科学性。

平时,我对这个作家有看法,对社会上的问题有些想法,你的想法是不是科学?如果随便写点文章,只是锻炼锻炼是可以的。

但是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你脑子里必须清醒地明白:我是在写毕业论文,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要求自己,讲究科学性。

作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的真理。

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规律,必须根据科学研究这个总的任务,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揭示规律。

有很多本科生在写论文的时候——文学类表现的不是特别突出,但在社会科学,教育学方面,论文的科学性认识还是很明显的。

例如今年刚毕业的一个学生,他的论文题目是:《多方突击,夹缝前进——北京晚报发展前景探析》。

我主要解释一下科学性,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科学研究这样一个概念,不是喜欢什么就写什么,不是有什么观点就写什么观点。

必须要有科学研究这个总任务来约束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从选题开始就要对社会负责,至少你对你的学科有一定启发,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的。

独到见解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不是我方便说什么就说什么。

一定要有这个观念。

《多方突击,夹缝前进》这个标题对北京晚报还很形象的。

另一个毕业生写《保密工作,依法行政问题初探》,我们面临加入WTO ,我们的保密工作如何做。

原先形成的一些保密工作观念怎样去改变。

这个论文写完以后,因为他有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做指导,它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性上。

它揭示了一些以往的毛病,展望了一下将来的前景。

现在新教材很多,新教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论文从这个角度切入,怎样改善这些新教材,有些什么样的规律,进行科学探讨,这些是符合科学研究总任务的要求的。

有了科学性的观念,如何去落实这个观念,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科学这个观念在里面。

第一,在立论上要实事求是。

如何去保证它的科学性,从三个方面来把关。

第一,在立论上,作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和偏见,更不能主观臆造。

现在出现两种情况,与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的不成熟有关。

一种毛病是抄袭别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会抄不会抄”。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文章不能抄别人的,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独到见解,不要做片面的理解,独到见解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偏见,不能主观臆造。

举例来理解,现在学的文学史对有些作家做了一些公平的评价,我当学生时学的文学史上的作家,像沈从文,钱钟书这些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

现在,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他们也有自己很好的创作领域,也有很好的成果,他们在文学史上应该有他们的地位。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现象,主要是太“左”的原因。

把有些优秀的作家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了。

针对这样的一些现象,有些人就写文章。

他的立论是这样的:某某某所编著的文学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学史必须从新撰写。

我们来看这句话:某某某所编著的文学史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句话是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的。

确实在这个文学史里没有沈从文,没有钱钟书等应该进入文学史的文学家和学者,但是绝大部分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等,包括各个时代的文学思潮都还是有很多站的住脚、经的起历史推敲的评价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这部文学史未收录我们现在很多很崇拜的作家,就说它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样的话,立论就带有片面性。

台湾的有些文学史里当然没有鲁迅,甚至有些文学史在总论里把鲁迅骂的不堪入耳。

象这样的就不仅是一个偏见的问题,而是带有个人的好恶了。

明显的有阶级立场在里面。

我们在讲《基础写作》的时候讲主题的主观性,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应该有正确的立论,你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去正确的、科学的、公允的去研究你的研究对象。

尽量不要带主观色彩。

我只能说尽量,因为你们是本科生,受年龄的限制可能会有一些偏见,或者在观察上出现问题。

老师要在这些问题上为学生把好关。

但是有一条要记得,一旦你确定了你论文的研究对象,力求站在一个比较公允的立场上,科学地去评判它。

所以说,立论一定要站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刚才我谈了那个人说某文学史不符合历史事实,必须重新撰写,这个立论不科学,带有很大偏见。

也有些人这样写:某某文学史未能将一些优秀的作家放到文学史上进行科学的评判。

他认为应该给这些作家一席地位。

比如说讲到沈从文,一个学生的文章是《论沈从文湘西文学的审美特征——兼论沈从文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他是从作家的作品入手,通过对作家的作品的审美特征的剖析,横向比较同时代的作家中在湘西文学中确实还没有人能够超过沈从文的。

所以通过分析他的湘西文学引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来: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地位。

那么应该是一席什么地位呢?湘西文学上填补了文学史空白,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能够与他相媲美的。

这样就比较实事求是。

他认为沈从文的湘西文学是现代文学园圃中的一朵奇葩,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

他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位置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我们听了这么一种立论,认为说的不过分。

因为在湘西文学中,沈从文确实是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在整个文学史这样一个大花园里他是独树一帜的。

他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不仅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他看来是当之无愧的。

这样的评论就比较客观的。

象钱钟书,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人们在以前的文学史上也没有他的位置,有些论者他的对于钱钟书的观点也是比较客观的。

比如他们切入点是他的《管锥篇》这样一个大论文集。

所以他们不是单单研究这个人了,而是所谓的“钱学”,就象《红楼梦》的研究形成“红学”。

钱钟书不喜欢人家称什么“钱学”。

但就研究者来说,要研究钱钟书,就某一两个方面来写文章是不困难的。

但要对钱钟书的“钱学”精神进行评价就是一个很谨慎的问题。

那很明显就是一个研究课题了。

那么,这个评论者在评论“钱学”上他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钱学”的基本特点是四个字——博大精深。

他提出这样的一个立论,这个立论出来以后就要加以分析。

博大精深是一个立论,如果我们对钱钟书的创作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这个立论是科学的、公允的。

我指的是立论。

上面我讲的《多方突击,夹缝前进——北京晚报发展前景探析》,从这个题目的就可以看出,新闻界、报社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那么北京晚报是怎么发展、怎么在夹缝中前进的呢?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它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突击。

这个就是作者对北京晚报的观察,观察跟北京晚报竞争很激烈的同行们以后,他得出了这个结论。

这个立论是站在事实基础上的。

只有立论能站得住脚,你的论文才有个落脚点。

所以将来你们选题的时候,一定注意,你喜欢谁就选谁,但一定要注意力求不带个人的主观色彩。

文学跟自然科学不同,跟社会学不同,它是人学。

正因为它是人学,所以会带一定的人情味在里面。

你一点都不带人情味在里面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的文笔很好,但人品不太好,就我个人来讲,我就不愿意认同他。

这在我们同学中间也有。

但是真要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带有这样个人的色彩。

除非你不要研究他。

你认为你从感情上不能接受,那你干脆不要写。

否则往往就会有失公允。

明明这个人人品不好,但是他在文学上还是有一定的建树,那么你呢应该肯定他文学上的建树,不要跟他的生活作风啊都挂在一起。

因为有生活作风而把他的文学成就给抹杀了。

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不要有倾向性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不带自己的主观感情在里面,你才能对你的研究对象有个科学的评价。

这是从立论上说保持科学性。

第二,在论据上保持科学性。

要保持科学性第二是在论据上保持科学性。

在论据上作者必须经过周密的观察、实验或者阅读、思考。

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以最充分的、确凿的典型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

我来补充说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字数在8000到10000 字之间,那么你没有相当丰富充足的材料就写不出来,无法论证你的观点。

就象我刚才说的,一个人要研究钱钟书的“钱学”。

他的题目是《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很有挑战性。

前面他概括出钱学的基本特点是博大精深。

立论是立出来了,但你怎么能让读者或者圈内的人认可你的观点呢?你就要旁征博引,充分地来论证博、大、精、深。

你没有充分的材料,光口头上喊或凭自己的感觉是不行的。

你必须以理服人,必须摆事实,讲道理。

让人看到你的充分的论据,让人感到确实是这样,不得不承认钱钟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者。

我们为什么给学生那么多时间去写论文呢?关键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究。

说实在话,真正写一篇论文,有的同学的体会是通过写论文真正梳理了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使它条理化。

也许各门课都学得不错,但毕竟是零敲碎打,一门课一门课的考试,一门课一门课的结束。

论文要把我们三年来的东西,课堂学的,课外自己学的,都统统运用到你的论文当中去,都在你的论文中充分的发挥出来。

那么多时间,最重要的还是要求你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从大量资料中再去选择最需要的典型的材料。

我们有些人是采取应付的态度,北师大的老师还是很严格的,早早的就把关,希望学生去查资料。

但有些外校考研的学生来答辩,问他毕业论文还没写。

离毕业还剩一个月,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是什么样的论文,我表示怀疑。

换句话说,有些学校能保持名校的地位,有些学校就不行?这跟学风有关系。

学生的质量从哪里看?从毕业论文上看。

经不起教育部的审查检查。

博士论文拿出来不像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不像硕士论文,本科生不像本科生的论文,你怎么认为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

所以,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写得好,就要下功夫。

在论据上必须是充分的、确凿的、典型的,这是很重要的。

有一些科技论文还要注意观察,还要进行精心的实验。

SARS的研究到现在,有些人很着急,想尽快把疫苗制造出来。

愿望是愿望,科学实验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中间也来不得半点投机。

科学的东西必须要严谨,所以在形成一篇论文的时候,论据从哪里来?从观察、调查、实验、阅读、思考当中来。

你们听完我的课以后,就可以开始着手了,收集材料。

先在收集材料当中去调整自己到底喜欢谁,看得多了,就对对象有些看法。

这是论据,也就是说,撰写论文的基础就是占有与论据直接有关、间接有关的材料,立论产生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

立论一旦确立,围绕立论,我们精选论据,是这么一种过程。

这在《基础写作》当中我讲过这个问题。

选材,主题从哪儿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是从实践来;论文从哪儿来?论文的论点,立论是从材料中来,从社会的观察中来,从科学的实验中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