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汉阴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汉阴县政府工作报告
五年来,坚持强园区、建平台,产业建设层次提升。月河工业园区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招引入驻企业126户,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8户,较2011年增加37户。全县工业增速保持在18%以上,2014年挺进陕西省县域工业增速前十名。月河物流园区“三纵一环”主干道基本建成,“中国硒谷·汉阴大集”快速推进,商贸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日益活跃。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示范园区47个,建成面积占比位居全省第25位、全市第1位,参与园区建设的农户人均收入达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有机稻油、食用菌、魔芋、莲藕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南茶北果川道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凤凰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西北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美丽田园”,“四季旅游”持续升温,“陕菜之乡”美名远扬。2016年,我县被新华网评为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美丽乡村旅游胜地。
五年来,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6年生产总值实现85亿元,是2011年的倍,年均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4亿元,是2011年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是2011年的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155元、8869元,年均分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年均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60:25;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省82个县第36位,城乡一体化水平位列全省第45位;2013、2014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5年4获优秀奖。
五年来,坚持促改革、转作风,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积极跟进落实中省市重大改革部署,镇村综合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完成,农业农村、财税金融、医疗卫生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县镇两级政府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部上线公布,建成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实现审批效能、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三提升”。“营改增”“五证合一”③和政府购买服务全面实施,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全国34位,化解镇村债务亿元,村财审计“汉阴模式”在全市推广。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干部作风持续好转,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9件、政协委员提案390件,办复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
五年来,坚持重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开发、老城棚户区及背街小巷改造,凤台新区建设初具规模,西坛和东南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青枫大道、中堰路、东城大桥等“八路五桥”竣工通车,北城街“肠梗阻”全面打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成投用,路桥、管网、环卫和标识体系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迎宾公园、滨河公园等5处城市公园建成开园,水岸花城、文景盛世等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凤凰国际、文化广场等城市高地开业运营,月河两岸夜景亮化增添了城市魅力。持续推进县城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狠抓净化、绿化、美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同步推进集镇建设和1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清洁乡村、6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城关镇、涧池镇跻身全国重点镇,涧池镇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汉阳、漩涡、铁佛寺、双河口4镇6村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县城、集镇、社区三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镇化率达43%,较201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2017年汉阴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2月6日在汉阴县第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汉阴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飞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汉阴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汉阴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开创了幸福汉阴建设新局面。
五年来,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五年累计投入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8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万平方米,整合学校、教学点59所,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入园率分别达100%、113%,高中阶段入学率、高考本科上线率分别达96%、%,小学生“德育作业”模式在全省交流推广。“双高双普”提前两年通过省政府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提前三年通过国家评估。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3所县级公立医院创建为“二甲”医院,镇级“一院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模式在全市推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计生国策全面落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镇级文化综合服务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到户率达91%。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五年累计新增就业8345人,年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以内。坚持社会保障扩面与规范相结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96%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8729户,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77名,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足额发放,城乡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驻村扶贫、“双万帮困”、扶贫连片开发等工作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减贫万人。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传承优秀家风家训,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宣传推广。深化平安汉阴建设,落实综治维稳各项措施,着力化解信访积案,社会大局和谐安定。狠抓安全生产不放松,加强防汛防滑、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建筑施工、非煤矿山、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切实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民族、宗教、统计、金融、移民、侨务、气象、烟草、电力、通信、邮政、残联、慈善等领域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