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写作要点

申论写作要点

一、小题目(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基本要求(一)强化阅读理解1.带着作答任务去读材料,才能详略得当。

理论性材料和事实性材料不是详略得当的依据。

2.通过议论文写作题目(主题)和党政文件观点来确立材料主题非常重要。

3.把握好“人”和“事”的阅读方法——把握主要矛盾。

“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国外……“事”:制度机制、法律法规、思想观念、宣传教育、财物保障、技术投入、监督管理……4.阅读方法并不总是奏效,对词句进行概括提炼、分析推断、归纳段落大意是关键。

(二)形式为先,内容为王形式:1.分条;2.分类;3.分层次。

分条:通过阿拉伯数字1、2、3、4、5或大写的一、二、三、四、五把答案要点区隔开来。

分类:对认识或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整合、区分的过程。

分类后的答案要点,各个子项间无重复。

分层次:按照等级秩序、先后顺序、认知顺序等所进行的一种排列或安排,强调的是“有序”。

内容:1.突出关键短句、关键词,去修饰;2.全面;3.有逻辑。

申论常见逻辑举例:1.并列、因果、递进、条件关系、正反对照;2.分—总、总—分、总—分—总;3.内涵、原因(影响)、对策;4.事前—事中—事后;5.过去—现在—将来。

(三)加强申论关键词、高频词的积累申论阅卷高频关键词——50个(仅列举你不熟悉的)——重磅推荐:1.政府主导、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服务型政府、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2.组织机构、工作思路、理念意识、统筹布局、综合施策、科学规划(设计)、经营(运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方式(方法)、特色(特点)、模式(规模)、标准(机制)、营造氛围(环境)、交流互动、信息公开、保障体系、激励机制、政策落实、实施效果、补齐短板、积极性、灵活性3.经济结构、原创(创新)、品牌、工匠、服务水平4.人文价值5.信息安全、便民设施、社会参与6.生态效益、改善环境、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自然(地理)条件7.执法主体、实施效果、惩处力度、取长补短因地制宜、阶段性产物、(主体、对象、方式、实施效果、结论)、价值取向、归零思维、文化名片(四)“同类合并,异类罗列”中“类”的角度有哪些1.给定材料的角度2.人的角度(比较少见)3.事的角度4.流程的角度(健全、理顺、加强、落实、完善)5.时间的角度6.辩证的角度7.要素的角度8.领域的角度(五)如何把握概括的度所谓“概括”,就是得出的答案要点能括得住资料中句群或段落中的信息点。

如果资料中的关键词、关键短句能够括得住,就摘抄提炼;如果括不住,就得扩大外延了。

二.综合分析题(一)要素分析单一式概括与要素分析的区别:1.思维过程不同。

2.概括相对抽象,分析相对具体。

3.概括里一般不能有案例、数据,是一个去论据、去论证的过程,分析需要适当论证(举例子)。

4.概括的答案都源自于材料,而分析的答案不完全源自于材料,有推断的部分。

(二)比较分析1.常见的考查方式有相同点、不同之处、关系等。

2.对于比较分析“相同点、不同之处”的题目,明确比较标准是重点。

3.对于分析“关系”的题目,思考全面是重点。

4.比较完后,最好得出结论。

(三)词句理解1.要素分析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基本分析框架,适用于部分题目,但不是万能模板。

(当题目有基本框架、知识要点的时候用)2.把握“理解”(广义)和“含义”(狭义)的区别。

(含义、本质、基础、关键、影响)3.对于词语理解题,一般都需要指出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再具体展开。

4.对于句子理解题:如果句子中有抽象难懂词语,建议采用“分——总”的解题思路,即先解释关键词(抽象难懂),再综合来理解整个句子;如果句子中无抽象难懂词语,建议采用“总——分”的解题思路,即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具体展开。

5.词句理解题的弹性空间与字数要求有很大关系。

(论据若有字数,可进行例子论证)路径是多样的,但不一定最后都走得通,得看材料中的信息点。

(四).观点/现象评价1.把握“理解”与“评价”的区别。

(理解是可观的,评价是主观的)2.“评价”需要表态,表态的常见词语:有道理、合理、不合理、有失偏颇、过于绝对、辩证看、积极消极、利弊等(一般很少用“对”“错”)。

3.分析论证是重点,对策并不是重点。

4.“辩证法”很重要(思维不存在模板)。

5.需要成文的“观点/现象评价题”,实则是一篇小议论文。

6.“观点/现象评价题”如果有抽象难懂词语,一般需要做出解释说明。

(五)提出对策题经验小结(一)对策(措施)、建议1.理解考试大纲中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

“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摘自《考试大纲》2.理解对策(措施)与建议的区别。

对策是在职能范围内提出,建议一般是向别人提出。

3.把握针对性、身份感、轻重缓急。

针对性:对策.建议都是根据问题来提的。

问:什么情况下该写问题?什么情况下不写问题?(最好都带问题)身份感:身份决定职能,要将身份带入情境,提接地气的对策。

一般来讲,建议不受身份限制。

轻重缓急:先紧急、再常规、后长远;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

4.对策、建议的三种来源。

第一,直接摘抄提炼。

第二,根据案例(经验、教训)分析得出。

第三,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生活体验得出。

5.“事”的角度要牢记。

(制度机制、法令法规、宣传教育、人财物投入、监督管理、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等)6.越来越流行的按流程作答。

7.申论中的提出对策题与面试中的组织管理题与应急应变题。

组织管理题:强调全面,多角度发散思维应急应变题:强调紧急,流程类线性思维(二)系统性方案方案究竟是提出对策题还是应用写作?方案:是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规划,一般包括工作目标、组织领导、工作原则或要求、具体对策(步骤)等,方案更强调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背景、指导思想、步骤和措施、要求)四、捉摸不定的提纲困惑:提纲是否应该成文?结论:1.提纲是否需要成文主要看“要求”。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较多时,需要成文)2.提纲一般需要考虑逻辑框架(层次)。

(背景-做法、经验-呼吁、号召)应用写作之三板斧一.基础理论(一)法定文书与事务文书法定公文: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摘自《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说明:报告、请示是上行文。

函、议案是平行文。

意见既可以是上行文,也可以是平行文,还可以是下行文。

纪要一般不涉及行文关系,重在对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记载做出说明。

其余都是下行文。

法定公文包括版头、主体、版记三个部分。

在以往的申论考试中,对法定公文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主体中的部分格式(标题、主送机关、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正文内容。

法定公文与事务文书的区别:1.格式要求程度不同。

法定公文的格式要求较为严格;事物文书的格式要求相对低一些。

2.语言风格不同。

法定公文的语言风格是严谨务实、强调条理;事务文书的语言风格是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有一定感情色彩。

(二)申论考过的文种1.调研汇报类:调查问卷、调研报告、报告、简报、汇报提纲、材料2.宣传讲解类:公开信、宣传稿、宣传纲要、倡议书、发言稿、讲话稿、讲话提纲、讲解稿3.新闻报道类:新闻稿、报道4.分析评论类:编者按、导言、短评、短文5.对策建议类:意见、通知、方案、建议书、工作设想以事务文书为主线进行高效备考。

(三)文体特征1.实用性强2.语言简洁3.通俗易懂4.格式规范二.必会三板斧(一)格式1.标题(1)应用写作一般都得有标题。

(2)标题应当居中。

(3)标题的常见写法:①发文机关+事由+文种②事由+文种③文种(如“倡议书”)④事由2.主送机关(称呼)主送机关(称呼)即写作对象。

(1)在法定公文中,称之为“主送机关”。

同级同类用顿号,同级不同类用逗号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2)在事物文书中,称之为“称呼”。

(3)顶格,冒号。

(4)主送机关(称呼)在应用写作中非必要条件。

3.发文机关署名(个人)、成文日期(1)在法定公文中,署名一般只能是发文机关;在事物文书中,署名既可以是发文机关,也可以是个人(写“某某”即可)。

(2)成文日期写“某年某月某日”即可;若采用阿拉伯数字,数字不编虚位。

(3)发文机关署名(个人)与成文日期在右下角(不顶格)。

(4)发文机关署名(个人)、成文日期在应用写作中非必要条件。

(二)正文内容1.开头(1)写作角度:背景、依据(国家领导人讲话、党政文件、会议精神等)、缘由(问题)、目的、含义、成绩(历史辉煌)等。

(2)开头应当能够带入情境(导言、导语)。

(3)开头写作应当言简意赅。

2.中间(1)写作角度:原因、影响(意义、危害)、经验(做法)、对策(步骤、举措)、发展过程、有利条件等。

(2)中间的写作角度取决于题目和“给定资料”。

(3)中间的写作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

3.结尾(1)常见写法:法定公文的结语、呼吁号召型、提出要求型、展望型、总结型。

(2)有结尾才完整。

(3)结尾不宜太长,比开头略短。

法定公文的结语(请示、报告、批复、函要有文种结语):结语(结尾):特此通知。

结尾(结语):以上情况请领导参阅。

(三)语言风格1.严谨平实措辞准确、规范、客观,不能擅自加入自己的理解。

常见于调研汇报类、对策建议类。

2.通俗流畅通俗易懂,接地气。

常见于新闻报道类、分析评论类。

3.形象生动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等手法,有一定感情色彩。

常见于宣传讲解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