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考古


殷墟考古第一代精英
李济
梁思永
郭宝钧
石璋如
(1896~1979) (1904~1954) (1893~1971) (1902~2004)
湖北钟祥人
广东新会人 河南南阳人
河南偃师人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1929年11月,马衡对燕 下都遗址进行调查。
1930年春,以马衡为团 长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 姆台建筑基址进行小规 模的科学发掘。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 研究的关系
✓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 的新思潮
传统史观中的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对于文献记载极其有限的夏商西周三代来说,这无疑是战国 诗人对古代国家的一种理想化的构想。
关于研究对象绝对年代的上限
1、从现有文献记载中难以考知夏代开始的确切年代。
• 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夏代始年公元前2070年、商代始年 公元前1600年都是一个大约数。即使是作为西周始年的公元 前1046年也不能说已成定论。
2、目前考古上尚未确定可以标志夏代开始的遗存。
• 多数学者意识到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倾向于 认为二里头文化应是夏代中晚期的文化,在其之前的“新砦 期”也不是最初的夏文化。在更早的夏文化尚未确定之前, 目前只能暂将“新砦期”遗存的起始年代作为夏商周考古研 究的时代上限。
目前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出自甘肃临潭磨 沟寺洼文化墓葬
M444铁条为块炼 渗碳钢锻打而成
年代为公元前14 世纪左右
《文物》2012年8 期
中原地区的早期铁器
铁刃铜钺
玉柄铜芯铁剑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 人工冶铁制品 残长34.2厘米,两周之际
河北藁城台西出土,陨铁锻制 残长11.1厘米,商代中期
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6期。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三大阶段
邦国时代(龙山时代) 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 帝国时代(秦汉至明清) 社会组织:国家由多变少
• 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秦汉一统
权力中心:都邑由小变大
• 中心聚落-小国之都-王国之都-帝国之都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中国境内发现的仰韶-龙山时期铜器(截至 2005年统计,冶炼与制作铜器的遗址31处, 遗物40余件)
褐铁矿上的自然铜
孔雀石 Cu2(OH)2CO3
现代孔雀石装饰品
什么是原始合金铜?
是指因偶然冶炼共生矿而得到的铜合金。中国新 石器时代出现的合金铜多属此类。只有当人们已 熟悉青铜的性能,能够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并全 面用以取代红铜,才开始了青铜时代。(滕铭予 《中国早期青铜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 物》1989年2期)
“铜兵”与“启铸九鼎”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 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 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 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当此之时,作 铁兵,威服三军。 (《越绝书·宝剑篇》)
《墨子·耕柱》、《左传·宣公三年》等文献则 记载了夏代初年启铸九鼎之事。可见至少从战国 阶段开始,文献记载就将使用金属器的时代上推 到了夏代初年。
清末著名金石学家
王懿荣
刘鹗
孙诒让
罗振玉
(1845~1900) (1857~1909) (1848~1908) (1866~1940)
山东福山人
江苏丹徒人 浙江瑞安人
浙江上虞人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 (1921~1949)
✓ (一)安阳殷墟 ✓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 ✓ (三)濬县辛村卫国墓地 ✓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 ✓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古墓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于甘肃临潭县磨沟 遗址寺洼文化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自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发现铁刃铜戈和玉柄铜芯铁剑等,时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鉴于中原地区人工冶铁制品的出现和流行时间要晚于新疆等 西部地区,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冶铁技术西来说。
3、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甲骨与青铜器、玉器 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 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4、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三叠层”, 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划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 相对年代关系,为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殷墟发掘工地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 出了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钧、 夏鼐、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伴随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疑古学派的兴起(层垒的古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西方思潮的传入,三代社会结构与性质被 重新构想为军事民主制、典型奴隶制、早期封建制、东方式 的奴隶制等。
考古资料与甲骨金文成为备受人们重视的史料。然而,在资 料积累不足、系统整理不够的情况下,片段性的考古资料可 以作多种解释,并不能对解决争论起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式
早期国家(方国)大多是由一个位于中心的都及 其周围的鄙所构成的,这种管理体制可称为都鄙 制。实行都鄙制管理体制的国家,文献中称为 “方”或“邦”。
松散的方国联盟(禅让)→ 稳定的方国联盟(世 袭、盟主方国,诸侯制的方国联盟)
都鄙制 →郡县制 ——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吉林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年前后共进行了15次发掘,是由中国学者组织 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主要意义在于:
1、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 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2、出土甲骨文的释读,使殷商史最终成为信史,为夏商周 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 化起到了基点作用。
所以,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可以说是政治 权力的象征。
何谓早期铁器时代?
自战国至汉代初年,铁虽大量用于制作生 产工具,但大量的兵器仍然是以青铜制作 的。对于这段铁制工具和青铜兵器并行使 用的时期,可以称为早期铁器时代。
铁器的出现与冶铁术的起源
以往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铁器是藁城台西和平谷刘家 河出土的铁刃铜钺,均属商代中期,经鉴定都是陨铁制品。
性 能 关 系 曲 线 参 照 表
锡 含 量 与 铜 锡 合 金 机 械
中国早期冶铜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在合金材质的配比上,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新疆地 区的天山北路文化基本是从冶炼红铜到砷铜进而发展为锡 青铜,中原的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 化则是从红铜直接发展到锡青铜,而未能经历砷铜合金这 一阶段,到二里头文化晚期又创造出高铅合金青铜。
一、夏商周国 三分魏蜀吴 南北朝并立 宋元明清后
东周分两段 一统秦两汉 二晋前后延 隋唐五代传 王朝至此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指公元前19世纪 至前221年中国境内所有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 “新砦期”早段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870~前1790年。
关于研究对象的年代下限
自秦统一始,华夏大地由方国(王国)时代步入 帝国时代。
秦的统一促使了文化大发展。 传统断代史中的周,原本就包括了战国阶段。
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二里 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与东周列国文化。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 中的位置
✓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1921~1949) ✓ 三、新中国的夏商周考古(1950年至今)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 什么是金石学?它与考古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
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 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古器和考证文字资料,主要研 究对象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较高的追求是证 经补史。
二里头文化铜器
迄今为止,在被认 为与夏文化有直接 关系的二里头文化 中不仅发现有青铜 的兵器、工具,也 发现有鼎、斝、爵、 觚等青铜容器,已 在一定程度上证实 了古书中的说法。
中国青铜时代的界限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的零星发现不足以作为进 入青铜时代的标志。
据统计,二里头文化阶段,青铜器在所有金属制 品中约占80%以上,与此前新石器时代相比有很 大变化,显然已经进入了人为有意识冶炼的阶段。
1、熔点低,约为700~900℃,比红铜熔点 (1083℃)低,甚至低于仰韶时代彩陶的烧制 温度。
2、硬度高,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
3、铸造性能良好,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 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
4、可以根据不同用器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合金 成分的比例,以获取不同程度的硬度与韧性。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中国是否存在过奴隶制社会 ? 郭沫若(是)、董作宾(否) 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奴隶,回答
是肯定的。但越来越多的学者 意识到中国确实不存在典型的 奴隶社会。 农耕体制是轮换休耕的畎亩制, 由贵族主持集体协作式的劳动。 从事农业生产的“众”或“庶 人”是亦耕亦战的自由民。 奴隶主要局限在家内。
所以,中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 得到逐渐认同。
战国阶段铁制农具开始流行,因此,考古界一般 认为春战之交是青铜时代的结束时期。
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 “明贵贱,辨等列” (《左传·隐公五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一方面青铜被大量铸作武器,与国家机器之一军 队的存在相联系。另一方面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 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 权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