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不端问题的认识和治理摘要:学术不端行为是在科学研究中的抄袭、捏造、剽窃等行为,这些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对那些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科研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
近年来,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爆发的越来越频繁,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了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学术不端;科研道德;治理措施;科研体制改革;学术监督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许多负面问题。
最近几年,关于科学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中关于学术不端的事例越来越多,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有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仅败坏了学术氛围,也造成了许多研究资源的浪费。
最近十年出现了许多学术不端的例子。
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2009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2009年6月,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
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2009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2009年9月,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
2010年3月,李连生,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通大学认定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2014年4月,日本理化所认定小保方晴子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4年7月撤销STAP细胞论文。
在北邮,也不乏科研学术不端的例子。
2014年8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CPON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设备研制”课题、电子工程学院承担的支撑计划“城市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承担的国际合作专项中芬“基于LivingLab的智慧设计创新网络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课题及网络技术研究院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的863计划“新一代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的开发”课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且金额较大、以虚假火车票报销差旅费、以零余额账户串户使用资金、关联交易等问题。
2014年9月,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被爆学术造假,连论文标题都没改。
北邮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对他们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同时也给北京邮电大学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毒化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
如今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奇、关涉之广,流毒之深,几乎到了令人侧目而又莫之奈何的地步。
有鉴于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已是至为迫切,刻不容缓。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对于学术不端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它详细阐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种表现,即:(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二)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五)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中国科协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它明确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一)故意做出错误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二)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三)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四)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工作;(五)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六)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七)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作了以下六大分类:(一)故意虚假陈述,比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二)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三)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四)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比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五)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六)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或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以及故意隐瞒重要信息。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它明确了六种学术不端的学术行为:(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不同机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包含“篡改、抄袭、捏造数据”三种学术不端行为。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剖析1、社会环境影响。
一方面,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不断受到怀疑、否定,现代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又未及重构、强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自主”的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
另一方面,经济转轨中,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导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本性放纵无度,容易诱使人们背弃诚信为本,滋生“一切向钱看”拜金思想。
科研工作者一旦红尘迷眼,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将功名利禄凌驾于科学研究、职业操守之上,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自然应运而生。
2、学术规范缺失。
在美国,有两本学界人士熟知的学术写作指南:《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它们对学术写作的各个细节,包括注释该如何标,引文该如何引,甚至对人名、地名、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严格规定;除上述两本通用手册外,美国不同的学术领域,还有各自的专有规范。
由于我国没有类似的通用手册,科研工作者对学术写作等科研规范普遍缺乏应有认知,很多时候只能“凭科研良心与从业感觉”做出“或然”判断。
因为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工作中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3、评价体系扭曲。
目前很多单位的科研评估主要是考评发表论文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承担科研项目数、申请到的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等。
简言之,基本上是以数字量化指标为主,并据此给被评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档、定级,与个人职称评定、收入挂钩。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催生浮躁、急功近利思想,诱使一部分人超越底线伦理弄虚作假。
袁隆平获评国家科技最高奖曾因没有SCI论文受到非议、海归博士涂序新因申报副教授职称未果跳楼以求“解脱”,此类事件皆因不良评价体系而起。
4、权力深度介入。
我国的学术研究单位几乎全为公立性质,权力介入太深,学术行政化、科研“官本位”现象突出。
一方面,官员掌控大量学术资源,地位强势;另一方面,单位学术成就又事关单位排名、官员政绩。
相互需要的结果,是使官员与科研人员连接成官研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
一旦发生学术腐败,官员一方往往不愿事态扩大而是选择大事化小,息事宁人。
比如:杨杰和陈进造假案东窗事发,二人所在校方在收到揭发报告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郑重辟谣”,甚至都表示要采取法律措施捍卫学校和造假者的名誉。
5、刊物把关不严。
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论文甄别、评估的合作体系,由于众多期刊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论文重复发稿、稍作修改连续发稿、作者署名权冲突等等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国内的很多学术期刊,迫于生计会按字数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其代价就是少数杂志社对论文的质量没有了底线要求,有的杂志在收到稿件后甚至会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来稿符合我刊要求,决定予以刊发”短信回复。
而应运而生的各种“论文服务公司”,竟然成了一个年销售产值数亿元的大“产业”。
6、监管惩处不力。
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系统、有效的防止、整治和惩处学术腐败的立法,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虽出台过一些条例、规范,但执行力度和强度远未到位;学术规范委员会等组织事实上也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如若不存在利害冲突,人们通常对学术不端行为见怪不怪,睁只眼闭只眼;即便被举报查实,有关部门多半也会以初次、下不为例、家丑不可外扬等理由从轻发落。
相较于德国抄袭门事件主角古滕贝格被迫请辞国防部长职务,中国造假者成本既低,风险又小,“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太过明显。
7、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
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足最主要的群体是在校研究生。
研究生应该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发掘科学界新问题和提出学术新方法,以及用创新的视角看待已有的学术成果。
然而,现在的研究生这方面的科研能力很缺失。
当今社会的研究生不再向以前一样专注于科研学术,现今的研究生要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当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压力,这种大环境导致很多人无心学术研究,更别提对所学专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又要毕业又需要发表一定的论文,所以许多研究生同学就会产生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四、以科研诚信反制学术不端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之不愿为(1)将科研诚信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和继续教育重要内容。
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的提升,是防范科学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最根本措施。
重视科研诚信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深刻领会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高度自觉;使科技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自觉成为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楷模、社会诚信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