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编制与使用课件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 (4)用活动提升每个老师的课程研究水平
• • 课程研究报告 •
撰写评比 论坛交流 答辩提升
(一)编制要求
2.教材整合:
(1)整体把握:研究课程、课标、教材及高考题,整体把握重 难点、核心知识及边缘知识,舍弃边缘。 (2)主线整合:研究教材的主线,把每一章节具体内容放在整 个课程框架下研究编制,注重内在联系。 (3)“点”的研究:研究整章重难点,章节间调整顺序整合。 研究每一个知识点可以联系的生活主题和时政热点;研究 每一个概念原理合理的链接点、生发点;研究知识内在联 系点。 (4)二度加工: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制作,跳出教材看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原创)
导学案编制与使用
——高效学习的路线图
山东省昌乐二中 黄发光
新课改现状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 热闹甚至繁华的大争吵过后,留下的 还是纸上谈兵原地转圈的现状。 • 对导学案的争议
新课改的目的
•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 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 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 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 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3)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 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操作程序,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学习、研究、贯彻国家课程设置目标和要求; 第二步,调研学生的学力基础和需求,评估社区、学校、 教师可使用的课程资源;第三步,确定学校实施国家课 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标准和教育教 学计划;第四步,组织教师团体和个体研究课程资源和 实施学校课程标准,教师制订个人课程实施规划;第六 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删减、补充、拓展、重构 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 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形成学校课程。
(一)编制要求
2.教材整合:
(5)整合策略: ①策略之一:根据学科总目标进行教材整合 用学科总目标统领三年教学,把总目标分解,明确学 习每一部分对后续学习的价值。 ②策略之二:对不同模块之间进行教材整合 按照编写意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不同模块中 相关联的侧重点不同的同一知识整合学习。 ③策略之三:对不同版本之间进行教材整合 知识内容取其“交集”,思想方法取其“并集”。 ④策略之四: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策略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八课:走进中华文化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 节
中华戏曲 异彩纷呈
舟曲抗震救灾 春节文化面面观 当代雷锋郭明义 我校的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 班级道德模范评选及道德银行建立
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初 中 化 学
化学与 社会发展
常见的化 学 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 与健康
保护好 我们的环 境
4.进行实验 3.制定计 划 2.猜想与假设 1.提出问 题
5.收集证据 6.解释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
7.能对所获得的 事实与证据进 行 分析、归纳, 1.了解发展 2.依据所给资 科学探究 得出正确的结 料提出有探究 论 价值的问题 能力的要 5.能根据所需要 素 探究的具体问题 设计简单的 化学实验方案 4.初步学会运用 调查、资料查阅 发展科学 等方式收集解决 问题所需的依据 探究能力
(一)编制要求
2.教材整合:
教材二度加工举例:
• 例如: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关于“民族节日”只有这样 一段结论性的论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 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 的集中表达。透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 民族文化的韵味。 • 我们的探究问题设计是: • 1.你知道哪些民族节日? • 2.结合你家乡民族节日的现状说明为什么要重视民族节日的宣传 和保护? • 3.对如何更好的过好“民族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3)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 程 • 课程师本化就是教师在对国家课程计划、标准、 教材等课程资源理解与建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 课程开发和实施标准,以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为 标准,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紧扣课程标准 适应自身教组织学生学的开发过程。教师即课程, 教师是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过程中动 态体验课程转化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课程与 教学实现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 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1.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
例子:学骑自行车 • 预习指导培训→自主学习(亲 自体验)→集体讨论(合作体 验)
•
2.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
• • • • • • • • •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金属与 金属矿物 质 生活中常见 的化合物
水与常 见 的溶液
化学物质 的多样性
微粒 构成物质
认识 化学元素
物质 组成的表示
地球周 围 的空气
物质构成 身边的 的奥秘 化学物质
化学变化 的基本特 征
认识几种 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定律
物质的 化学变化
化学与能源 和资源的利用
科学探究
发展科学 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 的 实验技能
新课改的内容
• 3.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 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的内容
• 4.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 一致的管理制度、评价与 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 学生的适应性 。
(一)编制要求
(3)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 程
1.课程研究
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校课程的过程。课 程校本化要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单位,形 成教师团队,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学校课程。 校本化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是一种 “活课程”的改革和 发展的思路。所谓活课程的思路,是强调课程的内容是 活的,课程实施的形式也是活的,它要不断地关注影响 学校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源泉并不断形成新的特色,同时 伴随着学校课程的成长,学生、教师也都跟着成长。
(一)编制要求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探究案话题选材举例:
教材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 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 生活主题 美国大片《功夫熊猫》、《花木兰》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65 公里野营拉练、交谊舞大赛 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学生搜集了世 博会各国展馆的美丽图片 对“孝”文化的理性反思 中医药的困境与出路 周杰伦与中国 风 意义 感悟文化竞争力 回味65公里野营拉练眼泪婆娑 体验文化多样性的美 理性反思传统文化 了解中医药,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
271导学案编制与使用
一、271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二、271导学案的编制 三、271导学案的使用
一、271导学案的设计理念
1.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 2.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 3.所有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来设计和实施。 4.下大气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精神。 5.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必 要条件。 6.以评价激励为方式,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揭示 规律为重点,实现导学案引导下的课堂学习的高效。
4.下大气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精神。
• 注重预习案的设计,重视学生 预习自学,加大对质疑的评价 力度
5.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 分层设计,分层评价, 小组讨论,组内合作。
6.以评价激励为方式,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 课堂评价、晋级评价
二、271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2.教材整合 3.教参研究 4.联系生活 5.以人为本 6.持续创新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3)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
程 • 课程师本化和课程生本化成并列关系。师本化是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生本化是以学 生为主体以文本、教师、同学等资源为媒介的学 习过程。课程生本化的本质是把课程转化学生需 要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 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教要服从和服务于 学生的学,教师要为学生科学高效的达成教学目 标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学为完成教师预设的教案 服务。
(一)编制要求
•1.课程研究
(3)打造“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的特色课 程
• 课程生本化就是将教师课程进一步转化为 学生课程的过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 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本模式”。课程生 本化要是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 知识目标、动作技能、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将化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精神、生长 为意志、陶冶为人格的过程。
新课改的内容
•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 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的内容
• 2.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改变过 去过于强调教教材和缺乏整合的 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 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 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 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