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中考语文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中考语文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中考语文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补充句子(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唐代诗人崔颢中《黄鹤楼》一诗中抒发飘零之感,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曾子曰:“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________ , ________。

(《武陵春》李清照)(5) ________ ,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6)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7)陆游中《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芬芳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8)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________ , ________。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二、对比阅读 (共1题;共9分)2. (9分) (2019八上·深圳期末)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屦① ,贸贸然②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③!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④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注】①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②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③嗟:叹词,这里指轻蔑吆喝的声音。

④唯:因为。

⑤谢:道歉。

【答案】(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往之女家________②与民由之________③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④左奉食,右执饮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3)【乙】文中的饥者是否符合【甲】文中孟子所谓“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阐述。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11分)3. (11分) (2019八上·扬州月考)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②夕日欲颓________③略无阙处________④心窃乐之________(2)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盖竹光相射故也。

(4)《三峡》一文中有“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哪句诗?说说此句与李白的这句诗的表达的内容及情感有何不同?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

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

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

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

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

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

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

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

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A .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 .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 .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 .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5. (1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

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

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

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

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

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

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

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

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

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

一片泥沼,满止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

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

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

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

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qi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

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

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

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美丽。

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

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

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 __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

请你指出其中一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3)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