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工具比较及政策退出前瞻□陈华汪洋一、中美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工具综述(一)美国政策工具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干预措施,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直接干预手段,这些政策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减轻危机负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工具概述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三次经济刺激计划,分别是2008年由布什政府出台的两次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分别为1680亿美元和7000亿美元,以及2009年2月17日由奥巴马政府出台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注资、减税及增加公共支出。
(1)政府直接注资随着次贷危机的日趋恶化,美国政府在操作层面逐渐放弃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一贯做法,而是频繁注资金融机构和大型公司,且在救市操作中加入国有化运作。
此举一方面推迟了金融机构和大型公司的破产,另一方面使得政府注资更加快速便捷,避免了不良资产难以定价的难题。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直接注资案例主要有救助“两房”、美国国际集团以及花旗集团等,注资的方式包括入股、流动性承诺和信用担保等。
(2)减税计划美国政府出台的三次经济刺激计划均涉及减税,但减税规模不尽相同,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减税规模较为庞大。
美国总统布什于2008年2月签署的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减税,该计划分两年实施,旨在通过大幅退税以刺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带动美国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该减税计划包括两方面,即个人退税和企业税收优惠。
第二次经济刺激计划,即美国总统布什于2008年10月签署的7000亿美元刺激计划共分三部分,其中之一即为税务豁免和最低税负制期限延长计划,但此次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在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涉及减税的规模相对较小。
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减税和扩大公共支出,其中2860亿美元用于减税,涉及款项约占总规模的35%,分为个人减税和企业减税两部分。
(3)增加公共支出除直接注资和减税外,政府还不断扩大公共支出规模,一方面通过此举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实现部分国家远期目标,如建设高效能国家,修缮年久失修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三次经济刺激计划中,奥巴马政府出台刺激计划中的公共支出规模最大。
2.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概述在危机发生初期,美联储采用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以及联邦基金利率。
但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难以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
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处于接近于零的水平,缺乏继续下调的空间,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故美联储转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以遏制危机发展,防止美国经济继续衰退。
(1)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美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较为猛烈,因此美联储几乎很少使用该工具进行调控。
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应用较多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其他债权的买卖及回购交易,达到调节金融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而再贴现业务主要用于化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此外,当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时,也会辅之以再贴现利率。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为应对危机,美联储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逐渐接近于零,美联储转而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由于此次危机程度较深,除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美联储还采取了购买长期国债等较为极端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通过提供巨额货币供给以防止美国经济继续衰退。
(3)国际协调金融危机具有国际传染效应,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因此,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较早开展了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且在美联储的带领下全球主要央行采取了协调一致的利率政策,这些举措对于防止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缓解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压力,美联储持续开展了多国的互换额度协同行动(Swap Line Coordinated Actions)。
美联储通过这一机制充分发挥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向参与货币互换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供短期美元资金。
最初参与货币互换的只有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美联储分别向它们提供20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的资金,期限均为6个月。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全球蔓延,参与货币互换的中央银行也不断增加。
危机初期,诸多国家尚未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因此并未跟随美联储的降息步伐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仍实行以稳定国内物价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但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自2008年10月起,全球主要央行掀起一致降息的货币政策行动,自此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均转向危机管理和防止经济衰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降息”局面。
3.其他直接干预手段在危机管理中,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美国政府还动用了一系列非常规直接干预手段,如限制公司高管薪酬9,禁止“黄金降落伞”行为10、冻结利率11、修改监管措施12等。
这些举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放弃了原有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模式,以期尽可能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二)中国政策工具2008年初,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日益明显,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自此,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由“双防”转为应对金融危机。
1.我国财政政策工具概述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日益加深,国务院迅速出台措施,并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此次财政刺激计划的重点一是增加政府支出,这些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四个方向,即民生工程、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项目,以带动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防止经济衰退。
二是减税政策,在企业减税措施方面,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3。
在个人减税措施方面,国家针对房地产交易以及车辆购置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14,以增加居民需求。
2.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概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较大,央行动用了政策效果较为猛烈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多次降息,在公开市场发放央行票据,同时辅以宽松的信贷政策。
(1)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危机管理中均得以运用。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8年9月2日起,央行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见表1)。
在再贴现率方面,2008年11月24日,央行再次宣布大幅全面降息,其中包括下调再贴现率。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自2008年中期以来,央行明显加大央票的持有量。
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逐渐回落。
(2)利率政策除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外,此次危机管理中,央行使用最多的工具是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8年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见表2)。
其中,2008年11月27日调低1.08个百分点的幅度更是罕见。
(3)其他政策此外,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也作出了适时调整,并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工作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在执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从落实宽松货币政策、加强信贷服务、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融资方式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对危机管理给出大致思路。
2009年1月1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
银监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以及“三农”信贷支持力度,并对贷款范围作出适当拓宽的调整。
通过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经济支持的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中美两国经济刺激计划传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方面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大致包括三种,一是财政政策的货币供应传导机制,二是财政政策的收入分配传导机制,三是财政政策的价格传导机制。
其中,货币供给传导机制和价格传导机制主要对宏观经济总体平衡进行调控;而收入分配传导机制侧重于调控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即通过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行为进而发挥其传导作用。
1.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1)政府直接注资的传导机制分析● 财政政策的货币供应传导机制美国政府通过收购股权等方式增加政府支出,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使得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此时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增加,并导致货币需求增加,若实际货币需求不变,将导致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并促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与美联储达成协议,由美联储同时进行股权收购或对被救助金融机构提供新的信贷额度,相当于向市场增加货币供给量,即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此时货币供给增加抑制了利率上升,避免了“挤出效应”的发生。
● 通过注资以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恢复信贷市场的货币供给资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直接注资的方式,通过收购被救助金融机构的股份、对其提供流动性支撑以及信用担保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起到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使得金融机构流动性增强,放贷意愿及风险抵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达到恢复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的目的,对信贷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全面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 通过注资以提振市场信心,防止势态进一步恶化尽管政府直接注资并未根本改变被救助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和修复也非常有限,但注资行为却推迟了金融机构倒闭或破产的问题,有助于阶段性挽救金融市场信心。
一方面该行为表示出政策当局已洞察到市场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政策当局试图通过该行为向市场表明,危机演化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因此,政府直接注资对于遏制势态进一步恶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减税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直接参与居民和企业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从而达到调控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而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减税计划包括个人减税和企业减税。
个人税方面,对居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所得税,尤其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能更好实现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此次危机中,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均采取了较大规模的个人退税计划,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制定了与之匹配的退税标准,通过减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实际货币购买力,刺激居民消费,从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