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3•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胡龙涛1,蔡芳妮1,王亚丽2摘要:中风病属常见脑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

通过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而其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病机复杂。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详察病机,辨证施治。

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中图分类号:R743 R255.文献标识码:A d〇i:0. 3969jS s n._L672-_L349.2017.07. 03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 07-0883-03中风病属中医四大疑难病症之首,《读医随笔》言到:中风者,人间第一大病也”。

中医药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由于不同医家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影响了诊疗经验的推广。

因此,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能够对中风病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外风侵袭中风病之所以命名为“风”,不仅是由于其发病较急、进展迅速,如“风”善行数变之性,更是由于中风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风论》中提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首次提出了风邪直接侵袭人体,可以导致病人肢体不遂,发为中风病,而且首次记载了中风的特征性症状:偏枯。

《灵枢•九宫八风》中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说明了中风病由于风邪所中部位的不同而预后各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中有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首次提出了“中风”这一病名,并且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侵袭所致。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论述到: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也认为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而风邪侵袭则是中风病发病的外因、诱因。

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多由是于外风引动内风或体内的阳气异动而化风,上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973829)作者单位:1.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000),E-mail:hulong—tao1989@;2.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信息: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83-885.清窍所致[1]。

王康锋等[2]认为外风侵袭学说属于中风病病因学说之中的重要部分。

赵乾龙[3]亦认为外风在中风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引发和加重内风的因素。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46]也显示: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中风,其发病时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均以冬季高发,而夏季发病率则较低,且中风的发病率与气温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以上理论及调查研究均证明风寒邪气侵袭机体为中风发病的主要诱因。

2肝风内动肝主疏泄,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平衡的重要枢纽,主司调畅人体的气机运动。

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协调,气血运行才能够各循其道,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阴阳平均,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名曰平人”。

肝脏体阴而用阳,若肝的枢机作用不利,阳气亢盛而上逆,肝主藏血功能亦随之失常,血随气逆,上冲脑窍。

脑为清窍,手足阳经交汇之所,主司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脑窍被上逆之气血所蒙蔽,功能失司,阳经气血受阻,筋脉不通,肢体活动不遂,即为中风。

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肝在志为怒,如若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同,郁滞日久则化为热;或是由于暴怒伤肝,致使肝阳暴涨,引发内风,风阳上扰,气血随之上逆,闭 阻脑络,发为中风病。

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就易于引动肝风,内外之风相合,侵袭机体,风邪伤人,首先侵袭于阳位,头为诸阳之会,首先为内外风邪所伤,风邪引动头脑气血逆乱,气血妄行,溢于脉外,脑络被瘀血阻滞不通,清窍失司,肢体失用,发为中风病。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中所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中风“以内风二字,揭诸天下,而顾名思义,易得归884CHINESE JOURNAL OF TNTFGRATTVE MEDICINE ON CARDT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pril 2017 V()l. 15 No. 7旨”,并且明确提出了“内风”的提法[7]。

张立平等[8]认为中风病是由内风所致,在中风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之中,充分表现出内风致病的特性,中风病的突然发病及病程进展迅速均属内风致病之特征表现。

薛安刚[9]研究发现,中风病的诱因会导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生火,风火相煽,积痰成瘀,而肝阳暴亢是导致风、火、痰、瘀的始动因子。

3痰瘀滞络杨利等[1。

]对 1 418例中风病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风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瘀血和痰饮经常相兼为患,而痰瘀互结则是中风病发病以及进展的基本病机,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

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的: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由于脾气不足,湿邪困遏机体,化生为痰饮,痰饮日久而化热,引动风邪,风邪挟痰上犯脑髓,蒙蔽清窍所致[11],即“大率主血虚有痰。

”明代《症因脉治》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其或为瘀血,或为痰饮,痹阻经脉,肢体失用而发病。

而《血证论》中则对痰饮与瘀血的关系进行了更为准确的论述,其中认为痰饮与瘀血互为因果,痰饮既可以闭塞气机,引发血瘀,血瘀也可以阻遏经脉,致饮停痰生。

痰瘀交结为患,上可蒙蔽清窍,使脑神失养,出现突然昏仆,神识昏聩;下可阻塞经脉,致筋脉失养,肢体失用,出现偏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

王永炎院士亦认为中风急症的主要病机为痰瘀互阻[12]。

林信富等[3]研究发现中风病的痰证与病人的血脂升高具有相关性,而血脂升高对于中风病痰证的诊断具有价值。

张晓云等[14]研究发现,脑梗死病人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健康人,而且升高的程度与病人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而B r e n n a n等[15]研究也发现:通过对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病人中风病的发病率。

以上研究均说明中风病病人的发病与痰瘀阻滞密切相关。

4气虚血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正气渐亏,气血渐虚,血脉运行缺乏正气推动,脉道凝滞,阻塞不通,致使肢体不遂,发为中风。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中风病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机体为风邪所袭而发病。

明代医家王纶在《明医杂著》首次提出了气虚血瘀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即: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症,以气虚死血为言,是论其致病之根源”。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认为中风病的肇始之源为气虚,即:“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也说明了正气虚衰对中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影响。

清代医家王清任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认识更加深人,认为中风病即无表证,又无疼痛,提出了气虚致病的理论[6]。

国医大师张学文[7]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中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总结为因虚致瘀、脉络瘀滞,瘀血贯穿了中风病的始终,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颅脑水瘀理论。

国医大师颜正华[18]也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的基本证候,中风之虚主要归咎于气虚,中风之实主要责之于瘀血。

气虚则致推动能力下降,血液运行缓慢,导致瘀血的产生。

多项现代医学研究[〜21]均显示:中风病病人的凝血标志物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也充分证明了中风病病人体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

5肝肾亏虚国医大师任继学[22]认为:脑髓虚损是脑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贯穿了脑系疾病的始终,而毒损则是脑系疾病发病以及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而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而且能够相互化生,上能够充养脑窍,下可以濡养筋脉。

随着年龄增长,肝肾精血渐亏,濡润、滋养脏腑筋脉的功能减退,脑髓失养则神明失用,筋脉失濡则肢废不用,致使偏身不遂;精血属阴,功可制约、涵养阳气,随着精血不足,阳气失于涵养、制约,亢盛于上,损伤脑窍,则脑神失用,内灼精血,致精血更亏,筋脉失养而痿痹。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病因是由于肾水亏耗,无以制约心火,心火暴亢所致。

《中风斛诠》中认为中风病是由于阴液、阴血亏虚,导致虚阳上浮,风邪内动而发病。

吴萍[23]认为:肝肾阴虚是中风病的病机实质,而且始终贯穿在中风病的病程之中。

韩萍等[24]从心身医学模式研究认为:肝肾阴虚为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滋补肝肾是其重要的治疗法则。

中风病的好发年龄也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相似。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23也显示: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岁〜54岁的年龄阶段内明显的增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风侵袭,引动内风或其他诱因如情志等因素引动内风,致使血脉运行失常,溢于脉外即发为出血性中风;痰湿、血瘀、毒浊等病理产物瘀滞脉络,使脉络闭塞而发为缺血性中风[26]。

在中风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病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5•机复杂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及治疗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7]。

因此,在临床辨治中风病时应详察病因,深析病机,准确辨证,才能处方得当,确保疗效。

参考文献:[1]王耀顷,曹健.李可治疗中风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 :30-31.[2]王康锋,张洪斌.中风病外风说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102-104.[3]赵乾龙.浅谈外风说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意义[J].中医学报,2015,29(11)1627-1629.[4]程彦杰,袁霞,陆晨,等.北京地区70万自然监测人群中风发病率的季节波动与六时段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 :16-20.[5]赵喜才,石艳玲.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周期性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625.[6]刘方,张金良,陆晨.北京市气温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1):962-966.[7]宋培瑚.《中风斛诠》学术思想撷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0)16—17.[8]张立平,张鲁宁.从内风特性谈中风发病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8(1)24-25.[9]薛安刚.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8(13)1739-1740.[0]杨利,黄燕,蔡业峰,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 460.[1]王智强,过伟峰.论中风之痰证[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90 91.[2]王永炎,刘炳林.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中医急症,1995,4(2) :51 54.[3]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等.中风病痰证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2): 4-5.[4]张晓云,汪东剑,邓文松,等.脑梗塞患者血清h s-C R P、TNF-a、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3):6552 6554:6446.[15] Brennan VK.Mauskopf J.Colosia AD.e ta/.Utility estimates for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experiencing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Expert Rev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2015.15(1):1-13.[6]蒋军林,李倩,周慎,等.论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77 79.[7]张宏伟,刘东霞.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 82.[8]吴嘉瑞,张冰.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益气活血法诊疗中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34 636.[9]刘宇明,许治强,周伯荣,等.蛋白C、抗凝血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8(5)379-380.[20] 伍玉容,李朝金,张丽,等.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T、APTT、Fg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35 36.[21] An SA.Kim J.Kim OJ.et a\.Limited clinical value of multiblood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J].Clinical Bi­ochemistry.2013.46(9) :71^715.[22]王健,赵建军,任吉祥,等.髓虚毒损脑病病机关键的提出及在出血性中风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29(4): 715718.[23]吴萍.从肝肾阴虚论治中风病之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1038 —1039.[24]韩萍,王新陆.从心身医学模式谈缺血性中风从肝肾阴虚论治[J].新中医,2007,39(5):10- 11.[25]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 239.[26]周海哲,白海侠.虚痰瘀毒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89.[27]王建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1,10(4)215-217.(收稿日期=2016 1028)(本文编辑郭怀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