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
语言学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 %-. ,$##*
"
!!!!!!!!!!!!!!!!!!!!!!!!!!!!!!!!!!!!
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付习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湖南第一师范外语系讲师 杭州 !"##$%)
间性是以个人主体为基础的, 个人不成为主体, 不 具有主体性, 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主体间性。主体 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作表现出来的以 “交互主体” 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 强调各主体之间 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以实现认同, 达成共识。 (尹艳 秋, 叶绪江: 2’’<) 言语行为中主体间性体现为言语行为主体间 的相互交流。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心智活动— — —包 括意识, 动机, 意图, 认知和情感— — —的相互交流过 程。言语行为的主体间性表现在言语行为人双方 的关系, 对彼此意图的揣摸、 推测与断定。良好的 主体间性是言语行为得以延续的关键。没有主体 间性, 言语行为得不到完整实施。没有主体间性也 就谈不上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没有论
南 在交流中, 一个完整成功的言语行为必将涉及 京 社 到说话人、 听话人、 话语、 言语行为。说话人与听话 会 , 科 人、 话语、 言语行为之间存在主体性 ( ,9?C/8-676-:) 学
# " !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互文性、 言语 ( 61-/3.8-651.=6-:) 行为间性就是言语行为的性质。 一、 主体性 主体性从本质上说是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 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是活动主体区别 于活动客体的特殊性。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 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 “自我” 为中心的能动性、 占 有性, 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 征服与占有。 (尹艳秋, 叶绪江, $##!) 言语行为的主体性体现在言语行为交流双方 对话语的认知、 征服与占有的能动性。从奥斯汀最 初将话语分为行为式和表述式, 及行为式的满足条 件、 得体条件、 显性行为式和隐性行为式, 到 “言即
!!!!!!!!!!!!!!!!!!!!!!!!!!!!!!!!!
语言学研究
!"#$%& !#$’(#’! $( (%()$(*
(+ ,- %-. ,2’’3
"
!!!!!!!!!!!!!!!!!!!!!!!!!!!!!!!!!!!!
尤其是县官的主体性表现所带来的麻烦。又如: 古时候有个不学无术的人, 好不容易用钱买了 个县官, 却不会 “官话” , 上任之后, 照例要去拜访顶 头上司— — —知府, 在闲聊中知府问: “贵县风土怎样? ” 县官答道: “并没有大风, 更少尘土。 ” 知府又问: “春花怎样? ” 回答说: “今年棉花二百八。 ” 又问: “百姓怎样? ” 答曰: “白杏只有两棵, 红杏不少。 ” “我问的是黎庶! ” “梨树很多, 结的果实很小。 ” 知府动气了: “我不是问什么梨树, 我是问你的 小民! ” 县官见上司生气, 急忙站起来回答道: “卑职的 小名叫狗儿。 ” 从县官对 “风土” “春花” 、 “百姓” 、 “黎庶” 、 “小 、 民” 的理解等可以看出, 言语行为主体性与主体的 知识、 涵养、 意欲等等都是紧密相关的。 主体性又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也是言语行为 理论研究者一直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如塞尔提出 施事行为的判别条件 (准备条件、 命题内容条件、 真 诚条件、 基本条件) ,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行为 式假 说, ,()*"+, ( $%&- ) ,./ 0),"11 !"## ( $%&’ ) ($%&2,$%&3 ) , , , 4)5678( $%&9 ) 077+:( $%;< ) .877= ($%;%) 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言语行为与语 义理论, 言语行为与语用理论, 言语行为与语法结 构方面, 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AB 有关间接言语行为方面, 陆续提出了字 :A#,$%%-) 面意义假说 ( 5A?78)5 1"8+7 :CD"?:7#A#) 、 成语论 ( A*A"6 、 推理论 ( A=1787=+7 ?:7"8C) 。从而使得言语行 ?:7"8C) 为的研究逐步从句法、 语义视角迈向了语用的视 角, 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语境变化理论 ( +"=?7E? F ( 07HA=#"=,2’’$:2&9) 、 会话分析等。 +:)=G7 ?:7"8C) 实质上这些理论与观点都是在为揭示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人主体性的活动所做出的努力。 二、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 万方数据 一性, 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主体
!
!"#$%& !#$’(#’! $( (%()$(*
(+ ,> %-. ,B@@D
语言学研究
"""""""""""""""""""""""""""""""""
二 # # 五 年 第 四 期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 !
""""""""""""""""""""""""""""""""""""
行” 的认识, 再到发声行为、 出语行为、 表意行为的 区分与说话行为、 施事行为、 取效行为的提出与区 分及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等都是奥斯汀在言语行为 理论中主体性的表现, 是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认 知、 征服与占有过程。同样, 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的形成, 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修正、 深化到间 接言语行为的提出, 及对小说话语、 隐喻及后来的 意向性、 心智, 行事逻辑 ( !""#$%&!#’()* "#+!$) 等的 研究, 也是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主体性的表现。这 些都是主体性在言语行为理论本身的体现。 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于言 语行为双方对所说的话语及其言语语境等的认知、 分析、 理解与反应, 涉及到话语的形式结构、 指称与 意义、 功能等等的解析与判断。主体性是言语行为 最基本的性质。 言语行为是通过语言来施行的, 语言作为一个 系统, 有着自己本身的规律与规则。任何语句都有 自己的组成部分、 形式结构, 有句子意义、 话语意 义。-!"!(. /0 1"2&#’ 认为正是因为语句有一定的 意义这个事实才使得语句在交流中起一种显著的 作用 (使句子能被用来传递一定的信息或内容) 。 他还认为, 对所述句子意义的知识是受话人为理解 所说话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 "!’+%!2&!$ 3’#4"56+5) , 但大多情况下, 这种语言知识对话语的理解与掌握 是不够的, 受话人还必须运用语境线索来确定该话 语的意义, 了解语言中句子意义之上的所有信息。 (7(8(2 90 :2#;(&<!6!2,,==>:?@) 也就是说, 在言语 行为中, 我们必须首先运用我们的语言知识了解句 子的意义 ( 25’&5’$5 .5(’!’+) , 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 我们所有的社会文化知识、 语境知识等去推理了解 到话 语 的 意 义 ( %&&5)(’$5 .5(’!’+ ) 或说话人意义 (2A5(35) .5(’!’+) 。这就充分体现了作为言语行为 人的主体性。我们认识到言语行为中句子意义是 重要的, 但又不完全是充分足够的, 两者之间肯定 是有着某种联系的。正如 :2#;(&<!6!2 谈到句子意 义与说话人意义时所说的: 简而言之, 句子意义与 说话人意义肯定是有联系的, 除非把自然语言语句 正常意蕴的事物正好也是自然语言说话人所意蕴 万方数据 的认为是一种奇特的巧合。 ( :2#;(&<!6!2,,==>:?)
〔,〕
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的联系, 使得奥斯汀和塞尔在 语言结构上找寻言语行为力的标志成分, 从而有了 显性施为句、 隐性施为句, 言语行为的分类。虽然 他们也认识到了言语行为人意图与语境在言语行 为中的关键作用, 但他们在言语行为的研究上还是 过分依赖了语言的形式结构。而事实上, 在言语行 为中, 语句只是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承载体。 “人们以句行事并非总是受到所述语句表现形式 (即语句类型) 的约束。 ” (958!’2#’,B@@,:BCD) 如: 丈夫: 电话响了。 妻子: 我在做饭。 在这个言语行为中, 言语行为人丈夫和妻子的 主体性是如何表现的呢? “电话响了” 在语句类型 上只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 但他对妻子说是表明他 希望或恳请妻子接听电话。妻子回答说 “我在做 饭” , 首先表明妻子理解了丈夫 “电话响了” 的话语 意义即希望或请求自己能接听电话, 其次表明妻子 没有时间接听电话, 反而是希望丈夫来接听电话。 言语行为中这种系列的活动都表明了言语行 为人的主体性: 对语句的结构、 意义的判定, 根据语 境对话语意义的推理断定,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等。例如: 县官有一天乘船去拜见新上任的州官。州官 见了他, 便问道: “你的船停在什么地方? ” “船停在河里。 ” 县官拘谨地回答。 州官大怒, 厉声喝道: “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 门口吗? ” 县官答道: “带的随从少, 恐怕抬不动。 ” 该例中, 州官问的是具体的地点, 这一点应是 非常明确的, 但是县官却回答 “船停在河里” 。按照 常识, 船肯定是要停在河里的, 这也是州官言语的 预设, 而县官由于拘谨, 回答的正好是州官所预设 的, 等于是没有回答。而作为上司, 州官认为县官 的这种回答是一种严重的犯上行为, 因而大怒说 “你还想把船抬到州府衙门口吗? ” , 言下之意是说, 你的船不停在河里, 难道是要停在我的州府衙门口 来吗?面对州官表面的询问实质的责怨, 县官却回 答 “带的随从少, 恐怕抬不动” , 可想而知州官的怒 火了。这个例子表明了县官和州官的主体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