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在这金融海啸之时,全球经济环境不明朗,考验着我们的耐力、定力与创造力,希望能在我国这十多亿人口的市场支持下,替我们的工业,找出一条稳妥路线,同心合力,临危不乱地步向光明前景。
借此机会,我在这里试行按当前的皮革业形势,推论一下我们行业的未来走向。
一、皮革业目前基本形势:
(一)经济滑坡,消费信心减弱;(二)生产成本,原材料价格高起不下;(三)环保要求呼声日高,绿色壁垒日益牢固;(四)消费品味飘忽,市场方向难捉摸;(五)消费者专业认知成熟,对产品质量要求渐苛。
二、皮革业应对策略:
(一)基本原则:
(1)减省生产成本:在保持或提升产品质量的大前题下,怎样减省原材料与生产成本,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这里包括原材料来源的选择,采购的策略,仓储及定单的配合,生产工艺设备的调整等等。
(2)提升皮品价值,在相同条件下,提升成品的市场价值,这里包括销售对象的重新定位,品质的改善,使用率的提升,善用副产品及循环再生,加强创新元素等等。
(3)开拓新市场,新消费对象群,新产品系列,拓大销售网络,以而提升企业效益。
(4)树立企业形象,迎合当前消费者心理,标榜无毒害生产,挂贴绿色标签,一方面配合主流势态,另方面表露对社会未来的承担。
(二)实质行动:
(1)切实认真执行省源节能生产:节省能源,善用资源,不单是国际间的共识,国家对工业生产的政策要求,更是企业中降低成本,响应环保的负责任行为,以生产设备的调整,配合低温、短工序、合理工艺、能原再生等策略,当可达到指标。
(2)拟定原材料,辅料供应之统一策略:原材料的采购,本来就是有既定的方针流程,对市场价格及供应来源的敏锐反应,配合工厂接单生产方向,需求规格的调控,最重要有物尽其用,灵活变通的思维,更可在局限的原料供应平台上发挥最大效果,化工辅料的选用,除了质量,应用效果,成本有要求外,还要根究材料的无毒害性,吸收量,灵活配搭可行性等,这样除了可控制成本,管好生产,还可对支持环保,保证成品素质,发挥很大作用。
(3)生产工序调整:生产工序,如何系统化,标准化,有效的质检监督,整个流程,对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准确生产,都经过详尽计划安排管理,这不单对成品效益和品质有好处,还影响到车间文化,前线工艺,培养出对企业更有利的生产环境。
(4)成品形成的调整:对成品的形式,管理及技术人员,有时需要用更开放更大胆的心态去面对,用不同角度和视野,许多时间让我们发掘更多的可能,开发更多的理念。
品质方面,当然有它基本的标准,实际的要求,但如果有时候面对一些不理想的原材料,不合规格的品质,技术员应将废物再利用。
化腐朽为神奇,开发创造另一种花款形式,转移为另一种成品,面对另一群消费对象,世界上有不少创新产品或工艺,都是由一些不经意的错误或偶然灵机触而诞生。
开创新产品的同时,也不一定需要提高成本,有时候通过思考尝试,可能在更合理或更具效益的情况下,令成品价廉物美,而且适合市场。
(5)市场定位:产品适应性调整。
现今社会,市场瞬息万变,但我认为企业也必需有自己的定位,站稳立场,才能看清方向,不用盲目跟风,只要知己知彼,便可对自己的生产方向,适时相应作出调整布置,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方能百战百胜,无往不利。
(6)对消费者的策略,面对市场,应揣摸消费心理,对消费者,对消费市场作出直接间接有形无形的教育,宣传,引发其虚荣心理,影响其品味认知力摆向有利于行业的舆情,当然这改风易俗的大任要依靠公关效应,形象的建立,个别企业依赖广告宣传,十分吃力,也许需要全行业的同心同德,方可达至成果。
(7)市场信息,专人负责关注,对消费者口味的变动,国外对产品的要求,多收集情报,除了靠前线业务人员,客户的回馈,在展销会上当然也可搜罗信息,技术人员对现今潮流的体会,还有另一渠道,是与测检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因而得到国外对皮革质量的最新标准,以及对禁限化学品的最新信息,都有助于发展整个生产规划。
三、行业未来走向:
(一)花式与风格: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经济低迷,消费前景不明朗时,市面的花式大多是色彩缤纷亮丽,轻盈跳脱,藉以挑起消费者的购买意欲,也麻醉一下他们心灵,但时至今日,又加上另一些现实因素,比如环保概念、个性化调整、易于清洁打理、安全,再者又加上对奢侈名牌的倾慕心态,形成追求仿效影射名牌材料的心理,潮流也有向这些方面偏移的趋势。
(二)生产管理:现今的工厂经营者,都希望在减省生产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品,库存化料的品种,尽量减至最少,生产的工艺流程,尽量浓缩简短直接而生效,这样既减低出错机会,又便于质检管理,还有工艺的灵活应变,多样功能,也对效益有帮助。
至于生产过程中对辅料的极至吸收,除了令成品效果良好,节省用料,还让废水素质较优良,污染度更低,易于处理。
(三)品质概念:今天的皮革客户以及有些消费群众,对皮革材料的认知,都比过往成熟充实,要求更加实际,而且更理解,追求高品质的当然有他们的视界和准则,明白一分钱一货,不会无理取闹,所以只要我们按本份好好发挥高挡材料的素质,彩瓶供香花,市场也一定懂得鉴赏,接纳一定的超越价格。
相对来说,一般消费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成品的风格和效果,不会太刻意根究原料是龙是凤,或者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针对这点心理,其实我们如果能在一般我们能易于到手而供应价廉量多的原料上多花心思,创造出客户少麻烦,简易应用,成品又让市场接爱的皮革,已经足够。
我观察到现今市场,许多时候一件成品的市场价值,不在于它的原料实际纯价值和生产成本,
而是在于它的市场接受价格,或定位价格,在这个层次上,希望业界能好好思考,好好地物尽其用,让附加值发扬光大。
(四)制革厂经营方式:
(1)根据经验得知,制革厂能达至最佳效益,发挥最好管理的生产单位理应是局限在日产800至1200张相对牛皮量的规模,这样的规模,对设备的运用,工艺的贯串,质检的执行,都能保持严谨,质量的稳定,也持续有保证,如果超乎这规模极限,恐怕生产车间便要分列为另一单元,让它独立运作,这样对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大有帮助。
(2)中小型的制革厂,由于基本的投资已是个重大负荷,如化污设备,新形机械,库存等等,因此要求它作为全面性规模性的生产,已不切实际,一般如果在欧美国家,会转形为分科,分段,分类地运作。
有些只操作经营某指定工段,替同行加工处理,有些只集中生产某类的专项制品,真补市场空间,或有一些集中在某一工段,生产半制品出售或购入半制品作深加工等,这样亦可帮助我们的行业多元化发展,各展所长,更具生命力。
(3)针对以上的发展趋势,我相信会有一些中立的开发及应用机构衍生,这些机构可以集中一些业内的人才和科技,去开发新产品,或为业界先行试制大样,然后作有偿的转移或服务,这样既可减轻企业本身的开发成本,又可集中人才和技术,作更规范更合理的分工。
以上是个人这些年来凭观察、探讨、思考后的一点心得,在短短时间内,未能太深入向各位展示,祗愿能藉此,交流经验,起了激荡思维的效应,为皮革行业的进取发展,光灿未来尽些力,祝与会者迈向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