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ppt
• •
•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 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 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 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 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 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 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 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 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 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 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 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 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 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 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 年仅19岁。 • 为铭记“舍身炸碉堡”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牺牲精神, 1948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并经中央军委批准,隆化中 学更名为存瑞中学。
•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 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 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 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 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 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 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 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 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 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 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 来代替。
四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
• • • • 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 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注意事项
1.着装。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小记 者戴记者证。 2.纪律。不准说话,全程保持安静。 3.呼号。 4.默哀。 5.参观。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 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 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清明节发源于寒食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冬至) 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时 节,不能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备受历 代文人歌咏的典故。春秋时期,大臣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随后隐居山 中,不肯做官。晋文公放火烧山,他便抱木而死。据说,人们过寒食节是 为了纪念介之推,以显示中华民族崇尚这种不慕荣华、宁死不屈的品格。 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唐代也是清明节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 寒食节或称清明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假日短则4天,长则7天。唐玄宗还 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古代的清明节,除 了禁火、扫墓外,由于气候宜人,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包括春游、宴饮、 斗鸡、踢球、荡秋千、男女聚会。当此佳节,诗词吟诵之风也十分盛行。
缅怀革命先烈 争当四好少年
四年级八班主题班会 2012年3月31日
革命烈士——黄继光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 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 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 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 员。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 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 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 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 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 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 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 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 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 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在堡内 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 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突然奋力扑了 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革命烈士——董存瑞
• • •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 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 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 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 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 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初的长安岭狙击战,他在班长牺牲、副班长重伤的情况下,挺身 而出自任班长,如期完成了狙击任务,又立大功一次。至牺牲前,他共立 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勋章。 1947年3月, 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 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 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 的称号。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 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 称为“模范工事”。
•
•
•
•
红团壮大后,最急需的是解决武器问题。他卖掉自己的18亩土地,派人到济南铸 造由自己设计的“铁蒺藜锤”(一种简易武器,重一斤二两,状如甜瓜,上面铸有 三排铁钉,中有圆孔,装上木柄,可随身携带)300个,买红缨枪400支、大刀40 把,用来武装红团。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1928年4月28日,中共鲁北县委 改为鲁北特委,并决定于5月4日举行总暴动,他任特委委员。为了暴动时便于指 挥,红团设立总团局,他任团长。暴动前,他还专门叫妻子精心缝制了一面带有 斧头镰刀的红旗,准备占领高唐县城后,插在钟鼓楼上。由于暴动时间被敌侦知, 5月4日拂晓,奉系高唐县长张振声联合大土匪李久,组织了近千名武装,包围了 谷官屯。他幸而突出重围,向省委汇报了暴动失败的经过和经验教训。同年9月28 日,他在城西表庄组织二次暴动,被反动地主告密,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逮捕。 在狱中,他写下了“工农闹革命,端在坚与贞,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的诗 句。1935年8月5日,刑满出狱,先后在济南开自行车修理铺、当小学教师,想通 过职业之便尽快找到党组织。后又辗转到北平和西北,但仍未和党组织联系上。 “七· 七”事变后,在济南参加了由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主办的国民革命军第 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聊城范筑先将军部队工作。 在这里。他和党组织接上了联系。1937年10月24日,回到家乡组织抗日队伍,经 过联络、发动,正式成立了高唐县第一支抗日队伍—冀鲁边游击大队。不久,队 伍就发展到60多人,30多支枪。同年11月中旬,日寇入侵至恩县(现平原县恩城 镇)。为了打击进犯的敌人,他率领游击大队黑夜赶回高唐,袭击了驻扎在城北 崔庄的敌人,又转移到东铺,拔掉了村西的公路桥。第二天,在地方进步民团的 配合下,有力地阻击了进犯高唐的敌人。后转移到清平县境内活动,并同范筑先 将军取得联系。随后,根据党的指示,离开游击大队,在清平和博平一带开展统 战工作。 1938年2月,代表范筑先将军到金郝庄收编国民党军盛绪亭部,不幸被 暴徒杀害。
高唐革命烈士——金谷兰
• 金谷兰(1904年12月—1938年2月) 字贮溪,高唐县谷官屯人。父亲是清末贡生, 思想进步,担任高唐县谘议局议员,相传是老同盟会员。他7岁入本村初等小学读 书,“五· 四”前夕,随在聊城省立第三师范执教的二哥金石兰,到三师附小读书。 1920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预科班。由于经常阅读《新青年》、《向导》、 《新潮》等进步刊物,他接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初萌了救国救民的思 想。 1925年夏,山东省立第三师范本科毕业,与同乡结伴奔赴广州,意欲考入黄埔 军校。中间发生意外,遂返回家乡。1926年,在高唐县城接触到济南一师毕业的共 产党员杨笙甫,于同年秋,由杨笙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受中共鲁北 县委指示,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暴动。适逢蝗旱灾害,农民生活更加困难, 他把自己家中积存的一仓谷子给了贫苦农民,又帮助小学教师办起了农民夜校。为 了组织农民搞武装斗争,他决定利用当时活动在高唐城北农村的“红门”这个迷信 组织,团结群众,扩大党的队伍,发展武装力量。得到党组织的同意后,便拜师入 坛。这样,他和群众的关系不但更近了一步,而且也带动了谷官屯不少人加入“红 门”。不久,在三殿庙村“十乡会”(10个村)上,他根据党的指示,提出“抗捐 抗税,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得到各村群众的拥护,被推为十乡的团长。从此, 改称“红团”,使这个农民自发的迷信武装团体,接受了党的领导。他大力传播共 产主义思想,先后吸收发展了小学教师徐新斋、杨厚基,农民李玉红、田义三等人 加入党组织。还以谷官屯为中心,建立了高唐县第一个农民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