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
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排[复习提问]师:1.什么是理想?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
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讲授新课]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
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仪或幻灯出示第八课知识框架结构)(放投影)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板书)一、实践的特征(板书)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说叫实践。
(紧接着提问并板书)1.什么是实践?(板书)师: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放投影)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荀子•儒效》)师: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
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
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解释。
(放投影)课件展示若干命题,进行判断分析:①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②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
⑤实践就是履行诺言的行为。
⑥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⑧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教师点拨、释题:①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有的是实践活动,有的就不是实践活动。
例如,植树种花与观赏花木,都是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然而,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后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②把实践看成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④把实践与认识混为一谈,划上等号,显然是错误的。
⑤履行诺言的行为,有的是实践,有的不是实践活动。
⑥经商活动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⑧把实践看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缩小了实践概念的外延,连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都未包括在内。
师生交流,共同导出什么是实践?并说明为什么?教师必须紧扣实践含义的两个方面来说明。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①“人们”——实践的主体(板书)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板书)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板书)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教师补充分析)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不能扩大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不能缩小其外延。
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这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板书)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阅读教材)(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实在的,人总是处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
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二者互相渗透。
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文字)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
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
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
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做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