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黄素

核黄素


维生素B2 (riboflavin)功 效
1.用于治疗心绞痛
维生素B2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
2.用于防治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于脑细胞的能量储备减少所致。而维生素B2则 能提高脑细胞内线粒体的潜能。
3.防治癌症
科学家研究发现,若维生素B2缺乏,可增强化学致癌物 的致癌作用。因此日常生活中多补充维生素B2可防治癌症。
缺乏核黄素
核黄素的缺乏症状主要表现在眼、 口腔和皮肤上。 眼:眼球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 增生,角膜与结膜链接处有时发生水泡。 表现为睑缘炎、羞明、视物模糊和流泪, 严重时角膜下部有溃疡。 皮肤:脂溢性皮炎,患处皮肤皮脂 增多,轻度红斑,有脂状黄色鳞片。
核黄素缺乏病

口 角 炎 唇 炎 、 口 角 炎
• (二)微生物法合成维生素B2
• 维生素B2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采用三级发酵 法。将在25℃培养成熟的维生素B2产生菌 的斜面孢子用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接 种于种子培养基中培养(30+℃), 30~40h),最后将二级发酵液移种至三级 发酵罐发酵(30+℃,160h),得到维生素 B2发酵液。工业上使用的维生素B2的产生 菌主要有阿氏假囊酵母(Eremotecium ashbyii)和棉病囊菌(Ashbya gossypii)2 种菌。经过菌种改良后,维生素B2生产的 最高水平可达到10000U/ml。产品质量好, 成本低。
• 第五步,核黄素颗粒的制备。微生
物发酵生产的核黄素需要干燥才能制 成核黄素成品。常用的干燥方法:普 通气流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
微生物发酵的缺点
• 与化学合成法相比, 微生物发酵法 也存在着某些缺点和不足。例如在 核黄素的后期加工与处理过程中, 核黄素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 难以 获得高纯度的核黄素。
• 第二步,发酵方法的选取。核黄素
微生物发酵法包括液体深层发酵法和 固体发酵法(液体和固体主要是指培 养菌种的培养基状态的不同:即培养 基可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固态的)。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体发酵工艺比液体发酵操作简单方 便,生产规模可大可小,特别是固体发酵的设备比液体发 酵降低80%成本以上,同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便于 推广和应用。
复习题
• 1.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核黄素的优缺点? 答:生物发酵法优点有生产工艺简
单、原料廉价、环境友好以及资源 可再生等。 缺点有核黄素的后期加工与处理 过程中, 核黄素的分离纯化比较困 难, 难以获得高纯度的核黄素。
11~
1.2
核黄素的食物来源
核黄素的工业化生产
• 目前核黄素的工业化生产主要有微 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半合成法两种, 其中微生物发酵法以生产工艺简单、 原料廉价、环境友好以及资源可再 生等优点而倍受世界核黄素生产商 的青睐。
• (一)化学合成法制备维生素B2
• 将D-核糖与3,4-二甲基苯胺缩合,在氢化还原得 一仲胺此仲胺与苯氯化重氮化物反应,生成一种 偶氮染料化合物——3,4二甲基-6-苯偶氮-D –核 糖胺最后与巴比妥酸在乙酸存在下缩合即可得到 维生素B2。此维生素B2的生产工艺生产B2的产率 可达95.3%,纯度达96.8%。其中合成所用的D核糖目前是以D-葡萄糖为原料,经芽孢杆菌属细 菌发酵而成的,它代替了原先用D-葡萄糖经4步反 应合成D-核糖的方法。因为后者需要用到钠汞齐, 从而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化学法合成 维生素B2可以利用传统的分批反应的设备,但在 纯化精制阶段,偶氮燃料中间物和维生素B2均会 生成细小晶体,给有效地过滤和洗涤带来了较大 的困难。同时由于这2种化合物的颜色都比较深, 也使工厂的车间管理较困难。
• 核黄素发酵的主要生产菌包括:
• • • • • • 棉囊阿舒氏酵母A shbya gossyp ii 解朊假丝酵母 Candida famata 阿舒氏假囊酵Eremothecium ashbyii 酿酒酵 Saccharomyces sp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产氨棒状杆菌 Corynebactiaaminogensis
•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枯草芽 孢杆菌和产氨棒状杆菌等产核黄素 工程菌相继构建成功, 这些工程菌 具有发酵周期短( 2~ 3天) 、原料 要求简单、产量高等优点, 在核黄 素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中显示了强大 的生命力
发酵过程
• 第一步,菌种选取。随着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手段已经应 用于核黄素生产菌种育种中,这样选 出来的菌种具有产量高、能耗低(主 要指培养菌种所需的营养物质)、产 品纯度高等有点,显著提高了经济效 益。
• 第三步,核黄素的提取。即从发酵
液中将核黄素提取出来。主要的提取 方法有:重金属盐沉淀法,酸溶液法 和碱溶液法。科学研究表明,碱溶液 法提取核黄素不仅收益高,且耗能低, 随着离心分离设备的不断改进,碱溶 液法分离提取核黄素的优越性越来越 明显。
• 第四步,核黄素的测定。是对发酵
液中核黄素含量、质量的测定。测定 的方法有:微生物法、荧光比色法、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核黄素 化学发光新方法等。目前核黄素化学 发光新方法的精确度和灵敏度高、分 析速度快,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口腔:口角湿白、裂隙、疼痛和溃疡。嘴唇肿胀以及唇炎。 舌疼痛、肿胀、红斑及舌炎等。
需要人群
妊娠中、哺乳期的妇女需要更多的维生素 B2; 不常吃瘦肉和奶制品的人应当增加维生素 B2; 因患溃疡或糖尿病而长期进行饮食控制的人较易产生
维生素 B 2 不足的现象;
对于所有精神紧张的人必须增加其复合维生素的摄取,
与维生素B 6、C及烟酸一起摄取,作用效果最佳。
中国居民膳食核黄素推荐摄入量mg/d
年龄 RNI( 推荐摄 • (岁) 入量) 年龄 (岁) 14~ 18~ 孕妇 乳母 RNI
0~
0.5~ 1~ 4~ 7~
0.4(AI)
0.5(AI) 0.6 0.7 1.0

1.5 1.4 1.7 1.7

1.2 1.2
CH2OR
C
C C C N 9 10 N
OH
OH OH OH N C O 1 4 C NH O
(二)、吸收和代谢及生理功能
核黄素大部分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 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FAD)形式和蛋白 质结合。核黄素主要在肠胃道上部吸收, 是一个主动转运过程,需要钠离子和ATP的 参与。机体对核黄素吸收量与摄入量呈正 比。 核黄素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在组织中 通过参与构成各种黄素酶的辅酶,即FMN 与FAD而发挥它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递氢作 用。以此表现出它对物质代谢过程的重大 影响
核黄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理化性质
核黄素又称维生素 B2,是具有一个 H 和糖醇侧链的异咯 OH 嗪类的衍生物。 | H 核黄素:R=H FMN: R=-P-OH ‖ H 核黄素的异咯嗪上 O 第1位及第10位N 原子与活泼的双键 FAD: R=-ADP H 相连,能接受氢而 7 被还原成无色产物, H3C 还原后很容易再脱 H3C 6 氢,因此具有可逆 的氧化还原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