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和灭菌是两个概念。
灭菌(Sterilization)、除菌(Disinfection)和消毒(Sanitization)这三个经常被误用的词必须加以区别。
灭菌和除菌是绝对化的术语。
灭菌是指杀灭或不活化所有生命形式;除菌则是破坏或不活化致病微生物的传染,但在应用于细菌孢子时{往无效。
灭菌法是对无菌制剂等的生产过程中的灭菌,常用的方法有:湿热灭菌法,可用无菌保证值SAL(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采表示效果;干热灭菌法;除菌滤过法;辐射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
监测灭菌效果往往使用生物指示剂——一种标准的对灭菌条件稳定的微生物。
而消毒可以说是减少微生物数量,使之达到安全或相对安全的水平,而与使用规定和使用目的相
符合。
抗微生物剂是一种用来抑制微生物繁殖或消灭微生物的试剂的总称,它包括:
(1)消毒剂能消除以细胞繁殖形态出现的微生物污染的化学试剂;
(2)灭菌剂杀灭在无生命环境内的所有微生物生命形态的化学试剂;
(3)除菌剂用来消灭在无生命物体上的病原体的抗菌剂;
(4)杀菌剂可按具体作用分类:杀细菌的称为杀细菌剂;杀霉菌的则称之为杀霉菌剂;杀病毒的则称为杀病毒剂;杀孢子的则称之为杀孢子剂;
(5)抑菌剂仅是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试剂。
因此灭菌和消毒是不可互换的术语,消毒剂在定义上也并不意味着是灭菌剂。
消毒是消灭采自繁殖形态的细胞的活微生物的污染,但它不保证灭菌。
(二)消毒剂的选择和配制
l.消毒剂的选择
在选择一种消毒剂时,首先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质,但同时又应认识到没有一种消毒剂是完全理想的。
细菌学家建议理想的消毒剂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能广谱地杀灭微生物;
②对人体无毒;
③无腐蚀性,对设备无污染;
④具有洗涤剂作用;
⑤具有稳定性;
⑥作用迅速;
⑦不因有机物的存在而失去活性;
⑧产生所期望的后效作用;
⑨廉价。
各种试剂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应选择一种试剂或几种试剂结合使用,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效果。
2.无菌室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无菌室所使用的消毒剂应在净化工作台上配制,需过滤的应准备好已灭菌(122.l℃,45min)的滤膜及容器。
过滤好的消毒剂应在盛放瓶上注明消毒剂的名称、批号、配制日期及失效期,放在无菌室中。
(1)75%酒精(Alcohol)溶液(体积分数)的配制
先用定性滤纸过滤95%的乙醇溶液,再将冷却的注射用水加到滤过的乙醇溶液中充分混合,直到酒精比重计读数为75%。
将配制好的溶液用0.22μm 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过滤后,放人已灭菌的瓶中待用。
此溶液须在48h 内使用。
酒精渗入细菌体内使细菌蛋白质凝固.而杀死它.75%最好.高了不能达到杀菌目的.当高浓度酒精与细菌接触后.能使其表面凝固.行成包
膜.阻碍了酒精凝固其内部的.没能彻底杀死.75%能凝固蛋白质.但不会行成包膜.能杀死.浓度低了也不行的..
(2)0.1%(体积分数)新洁尔灭(Dodecyl Dimethyl Benzylammonium Bromide,DD - BB)溶液的配制
在49ml 的注射用水中加入lml 的5%新洁尔灭溶液并搅拌均匀,将配制好的溶液用0.22μm 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过滤后放人已灭菌的瓶中待用。
此溶液须在48h 内使用。
(3)Exspor 溶液的配制
按注射用水:E×spor 基质浓缩剂:Exspor 活性浓缩剂为4:1:l (体积比)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
注意此消毒剂须放在非金属容器中配制,注射用水温度应小于20℃。
将配制好的溶液用0.22μm 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过滤后放人已灭菌的瓶中待用。
此溶液须在 72h 内使用。
(4)l%(体积分数)Germ Warfare 灭菌溶液的配制
在990ml 注射用水中加入l0ml Germ Warfare 溶液并搅拌均匀。
将配制好的溶液用 0.22μm 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过滤膜过滤后放人已灭菌的瓶中待用。
此溶液须在72h 内使用。
(5)5%(质量分数)麝香草酚(Thymol)溶液的配制
在95g 的50%乙醇溶液中加入5g 麝香草酚并搅拌均匀。
此溶液不必过滤,但须在24h内使用。
此消毒剂主要用来杀霉菌。
(6)2%(质量分数)戊二醛(Glutaric Dialdehyde)溶液的配制
在250g 的20%戊二醛溶液中加入注射用水至2 500g,再加入1.3g 缓冲剂并搅拌均匀。
此溶液不必过滤,但须在24h 内使用。
(三)主要消毒和灭菌方法
1.干热法
是在干燥空气中加热处理的方法,基于高热作用下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原理,一般需要的温度高达160℃以上,时间长达l~2h。
2.湿热法
是用高温湿蒸汽(通常为饱和蒸汽)的灭菌方法,基于湿热作用下使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凝固的原理,一般需要的温度比干热法低,时间也短,例如121℃、12min 或134℃、2min。
3.药物法
是用某种气体或药剂进行熏蒸或擦洗,其效果与药物种类及细菌对其敏感程度有关。
一些药物对一些材料有吸附侵蚀作用。
例如常用的氧化乙烯,是一种很好的灭菌剂,虽不能浸透固体,但可被塑料、橡皮之类吸收,这就需要根据洁净室的使用对象选用合适的材料。
但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应定期更换,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4.电磁辐射法
基于破坏细菌的蛋白质、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即DNA)以及被吸收后的热效应等原理。
紫外线灭菌就是这种灭菌方法之一。
5.紫外线消毒
在其他消毒方法未使用之前,是一个不可代替的必备的消毒方法,为药品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主要用在洁净工作台、层流罩、物流传递窗、风淋室乃至整个洁净房间的消毒。
紫外灯的杀菌力取决于紫外线的波长,短波具有杀菌力,长波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它的使用受到限制。
紫外线波长为136~390nm,消毒用的紫外灯应限制在短波的波长范围内,以253.7nm的杀菌力最强,但由于制造厂测定波长比较困难,故发展不快。
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紫外线灭菌仍有广阔的前景,具有安装方便、无耐药菌株产生等特点,关键是解决短波的测定问题。
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气相循环消毒灭菌。
如果能让空气有组织地循环流过紫外灯的有效照射区,既增加了紫外线对空气的照射时间,而又设法不让紫外线外泄伤人,并且不产生臭氧,因此紫外线对于空气的消毒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6.臭氧消毒
臭氧(O3)的消毒原理是: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分子结构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氧 (O2)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可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需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
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遍氧分子(O2),不存在任何有害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
臭氧不但对各种细菌(包括肝炎病毒、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杂菌)有极强的杀灭能力,而且对杀死霉菌也很有效。
生产臭氧的原料主要是空气和电能,一般通过高频臭氧发生器(电子消毒器)来获得。
消毒时直接将臭氧发生器置于房间中即可。
空气中使用臭氧消毒的浓度很低,只有百万分之几,可根据房间体积及臭氧发生器的臭氧产量来计算得到。
7.气体消毒
对环境空气灭菌的传统做法是采用某种消毒液,在一定条件下让其蒸发产生气体来熏蒸。
常用消毒液有甲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石炭酸和乳酸的混合液等。
8.消毒剂消毒
洁净室的墙面、天花板、门、窗、机器设备、仪器、操作台、车、桌、椅等表面以及人体双手(手套),在环境验证及日常生产时应定期清洁并用消毒剂喷洒。
常见的消毒剂有异丙醇(75%)、乙醇(75%)、戊二醛、洁尔灭等。
我国药厂无菌室消毒传统的方法是用甲醛熏蒸。
国外因认为甲醛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现普遍采用戊二醛(Glutaraldehyde)喷洒,其方法是将戊二醛放在带有时间控制的自动喷雾器中,在下班后或周末,无菌室内无人时自动喷洒,其喷洒量可以调节,时间可以设定,在喷洒期间空调系统应停止工作。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