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欢愉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诚?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严谨,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凶狠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结合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结合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戆直;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忍耐,什么事不能忍耐?”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喜悦却不过分,忧虑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篇二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注:季文子,鲁国的大夫。

三思:三指多次,思指思考。

季文子这个人为人严谨,做事之前总要经过多次的思考、权衡后再行动。

孔子听说了以后就说:“再,斯可矣。

”“再”就是指两次,孔子说,他只要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孔子认为,做一件事情,多次思考的话,就会生出私心来。

因为按照圣人的教化,一个受过优良教育的人,固化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的东西应该是比较趋向于正确的,也就是遇到事情时,第一个短促的思考应该是本能的反应,本能反应过后,就应该是固化在头脑里的意识形态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和思考,圣人认为到此就可以了,基本上不会产生仁义道德上的偏颇。

但如果再继续深入思考,以至于到“三思”的时候,就可能会生出别的东西来,就可能会想,我这样做对自己是有没有好处,是不是不利呢?这样就产生私心了,私心重就不能称之为君子了。

还有一种讲法,是你做一件事,第一次思考,是思考这件事合理不合理,合不合天理,合不合人道,符合我们就做;第二次思考,是思考如果做了这件事会不会对别人有所损害,如果不会对周围的人有太大的损害那就可以去做。

但如果多次思考,那会是在思考什么呢?显而易见,只有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才会反复的思考斟酌,权衡利弊得失,甚至拿出多种方案和想法,而对于世间普遍的事物,如果站在一个君子之人的角度考虑,只需要问两个问题,合情吗?合理吗?合情合理就可以了,不用再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还合不合乎自己的利益。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惠,国家纷乱时,就愚蠢。

他的聪惠可以赶得上,他的愚蠢别人赶不上。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喜悦。

”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喜悦,仁慈的人长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努力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努力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虑,竟然连自己朽迈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开阔,小人忧虑悲伤。

”1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良善。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巨大,道路渺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巨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渺远吗?”1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篇三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公益。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4、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凉爽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

小人相反。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