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因素兑汇率的影响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汇率走势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在执行上可以分为收紧和放松两种情况,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即减少货币供给,造成汇率的升值;反向的操作,则使货币供给增加,造成货币贬值。
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决定商业银行可利用放贷的资金规模大小,因而决定着一国信用的规模和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国际收支乃至汇率。
二、财政政策的调整对汇率走势的影响财政政策的调整对汇率走势的影响是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减和税率调整来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
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会抑制总需求与物价上涨,有利于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从而引起一国货币对外汇率的上升。
一般而言,若减税则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加,货币趋跌;若增税,则货币看涨。
三、政府之间政策协调对汇率走势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变化对汇率变化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单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它们的变化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二是工业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出现配合失衡或背道而驰时,外汇市场也会经常剧烈波动。
四、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由于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往往会对该国国际贸易、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供求状况、甚至于政治稳定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当外汇市场投机力量使得该国汇率严重偏离正常水平时,该国中央银行往往会入市干预。
中央银行的干预已成为外汇市场的普遍现象。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几种方式:1、中央银行的间接干预,是指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干预利率的变化进而影响汇率的走势。
一般有3种方式:1)公开市场业务。
即央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或卖出政府债券,影响外汇汇率走向。
当市面上投机过度,物价指数太高,货币汇率上涨过快时,央行会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那些买入债券的投资者,就会用现金来换取债券。
这样,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减少,该货币的价格自然就起来了,即汇率开始上升。
2)调整再帖现率。
“再贴现率”是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的“利息”。
当商业银行缺钱时,有两种办法获取,一种是向央行借款,支付“再贴现率”;一种是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公众存款。
如果央行提高“再贴现率”,迫使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过高而导致放贷无利润时,就会逼迫商业银行加息。
如此,“再贴现率”就可以影响存款利率,进而影响汇率。
3)调整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它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会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其存款额留出的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额增加。
如表明央行的意图是扩张货币供给,降低市场利率,那么对货币汇率的上升会带来压力;反之则反。
2、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是指央行作为外汇市场主体参与外汇的买卖,进而影响外汇汇率的走势,例如日本央行一贯采取干预日元的行动。
当某种货币的买盘非常强劲时,直接干预代表中央银行必须卖出这种货币;如果央行卖出的货币数量相当有限,只能够产生稍微的贬值,汇价随后通常都会再度上涨,结果干预的行为只会让买方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该货币;如果中央银行大量干预,汇率的走势可能发生反转。
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方式,可以依据市场的反应而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有:1、在重要的压力位或支撑位附近进行干预,比较容易产生效果。
此处所进行的有限干预,其效果可能类似于走势明确的大量干预。
2、干预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供求。
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的渠道进行干预,后者不泄漏交易的来源,才可以让市场误以为它们代表真正的供求变化,否则干预的效果不好。
3、如果中央银行希望本国货币的汇率以稳定的方式贬值,可能需要同时由买卖两方面进行干预。
为了缓和贬值的速度,需要在某些时候买进,而后在某些时候再卖出。
4、数国中央银行联合进行干预,会对市场造成重大的影响。
如果交易者所设定的止损单被触发,市场动能可能朝另个方向发展,至少暂时如此。
5、当市场预期央行可能干预时,会出现盘整的走势,因为交易者担心所建立的头寸将因为干预而发生亏损。
然而,干预的行为一旦实际发生,市场常会呈现“利空出尽”的涨势。
6、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由于这些因素对汇市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
7、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或偏低是由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
3、还有一种是官方发表申明或讲话,进行市场试探性的打压或抬高。
总之,中央银行的干预可能只局限于稳定汇价的范围内。
它们的干预可能是希望扭转汇率走势,或仅测试市场的走势,也可能试图操纵汇率的升值与贬值。
它们可以直接干预汇率,也可以通过利率政策来进行间接的干预,甚至采用道德劝导或威胁。
它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中央银行的意图与行为都应该被视为重要的市场因素。
以下是各国参与外汇市场的银行:日本:日本银行(BANK OF TOKYO)央行第一劝业银行(DAI-ICHI KANGYO BANK)住友银行(SUMITOMO BANK)富士银行(FUJI BANK)三菱银行(MITSUBISHI BANK)三和银行(SANWA BANK)香港:汇丰银行(HSBC BANK)德国:德意志联邦银行(DETSCHE BUNDES BANK)央行瑞士:瑞士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SWISS)央行瑞士国家银行(SCHWEIZE RISHE NATIONAL)国际结算银行(BANK OF INTERNAITONAL SETTLEMENT)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WISS)瑞士银行(SWISS BANK CORPORATION)法国:巴黎银行(BANQUE NATIONALE DE PARIS)英国:英伦银行(BANK OF ENGLAND)央行柏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米特兰银行(MIDLAND BANK)美国:联邦储备局(FEDERAL)央行中国:中国人民银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央行影响外汇市场短期波动的政治因素与股票、债券等市场相比,外汇市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
当某一件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外汇市场的涨落幅度会经常性地超过股市和债券市场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外汇作为国际性流动的资产,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所面临的风险会比其他资产大;而外汇市场的流动速度快,又进一步使外汇市场在政治局面动荡时更加剧烈地波动。
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主要有政局不稳引起经济政策变化、国有化措施等。
从具体形式来看,有大选、战争、政变、边界冲突等。
从资本安全角度出发,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其经济也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一般政治动荡产生后,美元就会起到“避风港”(safe haven)的作用,会立刻走强。
政治事件经常是突发性事件,出乎外汇市场的意料,这又使外汇市场的现货价格异常剧烈地波动,其波动幅度大大超过外汇价格的长期波动幅度。
下面选择苏联8.19事件、英国1992年大选和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为例子,说明政治事件对外汇市场短期走势影响的一些规律。
1、苏联1991年8.19事件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美元对几乎所有的主要外汇都呈弱势。
但是,苏联8.19事件使这走势完全打乱,而事件失败后,又使走势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美元又一路走弱,到第二年1月才止跌回升。
外汇市场在苏联8.19事件前后的波动完全说明了美元作为“避风港”货币的作用。
在8.19事件发生以前,外汇市场已在流传苏联政局不稳的消息,美元连续7天小涨,但谁也没有预料到会有突发事件发生。
到8月19日,当外汇市场所有交易者的计算机屏幕上打出“苏联发生政变”的字样时,便立刻出现一片恐慌性地买美元风。
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从1英镑兑1.6633美元猛跌至1.6130,跌幅达3.1%。
第二天,外汇市场又随着弋尔巴乔夫失去联系、发动事件者似乎难以控制局势等消息的不断出现而涨涨落落。
到第三天,8.19事件宣告失败,外汇市场立刻抛出美元。
同样以英镑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6363美元涨到1.6915,猛涨3.4%,使英镑又同其他外汇一起,开始了对美元的汇价一路上扬的走势。
苏联8.19事件期间外汇市场的走势表明,外汇价格的变动有其内在的规律。
短期的突发性事件会引起外汇的现货价格明显地背离其长期的均衡价。
但是,在事件过后,外汇走势又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移动。
一般来说,短期的价格变动至多会修正长期外汇均衡价格的方向,却很难改变或彻底扭转它的长期波动趋势。
至于在政治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的极限有多大,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一般认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外汇价格的波动完全由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决定,取决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承受能力。
这种解释在实际运用中说服力不强。
但是,技术分析专家却认为,外汇对美元的汇率在突发事件时能跌多少,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苏联8.19事件为例,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之所以跌至1.6130时止跌回升,完全是因为这一点是近5年来英镑对美元汇率移动平均线的底部,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不太可能一次就穿过这条线,以后苏联8.19事件失败,更说明这一点的支撑作用。
2、1992年4月英国大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在英国大选前的一个多月,外汇市场就开始受到这次大选的影响。
在大选以前,保守党候选人即现任首相梅杰在民意测验中一直落后于工党候选人尼尔·金诺克。
英国的工党在80年代以前执政时曾坚持实行国有化政策,导致资本外流的局面。
保守党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任当首相后,花了近10年的时间推行私有化政策,而梅杰上任后也继续执行这一政策。
因此,如果金诺克在大选中获胜,就可能意味着英国政府政策的改变。
虽然工人出身的金诺克在工党内属保守派,但人们还是担心英国有可能回到国有化政策推行的年代。
由于金诺克在民意测验中领先于梅杰,英国的金融界从3月就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资本开始逐渐外流,另一是英镑的汇价逐步下跌。
以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为例,英镑的汇价从2月中旬就开始下跌,从2月底的1英镑兑2.96马克逐步跌至4月6日的2.83。
英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货币,它对马克的汇率是由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决定的,上限在3.1320马克,下限在2.7780马克,中心汇率为2.95。
但自从英镑在1990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后,外汇市场一直认为英镑的汇价是高估的,所以经常在英镑走强时抛英镑。
在英国大选到来时,梅杰在民意测验中落后,自然使外汇市场认为英国的政策前景不稳,进一步煽起了市场的抛英镑风,使英镑对马克的汇率向欧洲货币体系规定的底限逼近。
大选这一天,英镑在外汇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