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悟真的语文
阅读对我们每个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主要介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关注点——在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之外,还要关注教科书编者。
标签:阅读感悟语文
从教多年,我对新课程的十年路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始终认为,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语文特点和教师语文教学技巧的教学环节。
于是特别注重了对于这一方面的研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界定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仔细读来,我们会发现,课标的研制和修订者为我们指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关注点——在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之外,还要关注教科书编者。
当我们仔细翻阅新一版的语文教材,当我们在表面上看到了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增加了的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了每册书、每单元课文的安排都有着编者的良苦用心。
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民风民俗单元来说:这一单元收录了《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等关于民风民俗的课文。
单元词里,编者这样写道:“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本单元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
作为“教者”,我这样领会“编者”编写这一单元的意图:编者将这样的五篇文章归入一类,所选课文所跨地域广,时间长。
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写到江南写到北京天津地区,时间上讲有已经消亡的民俗,也有今天仍保留的民俗。
可以感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编者的首要意图是要我们将文化、民俗传承发扬,并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家乡、爱民俗、爱祖国的价值理念,我想,这同时也就是巢宗祺教授曾经提到的关于新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内容中的第一条“新课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的高度延伸。
学然后知不足。
在讲授《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也将自己对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的理解揉在了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在尽心地将学生带进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和我这位“教者”营造的语文氛围中,让学生在与教师、教科书编者、作者、文本的对话中感悟语文的味道,碰撞出自己对于语文理解的火花。
例如,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摒弃了一贯的常规,而是用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课前老师批改了大家的学案预习部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
”我将
课堂的开始环节完全交给学生。
但是,我也在这个环节中准备了很有语文味的小埋伏“有谁知道大家刚刚读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汪曾祺说到什么就提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原因让汪老如此眷顾小小的鸭蛋呢?我们不妨走进文本,寻其缘由。
”
将阅读的要求放给学生,将阅读方式的选择也交给学生,将学生对文本、对作者的疑问也交给他们自己去解释,课堂的起始环节,就为学生营造了这样的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他们主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
接下来的环节也就顺理成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作者心里,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
品“自豪”:文中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呢?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2.演“情趣”:让我们继续寻找鸭蛋带给少年汪曾祺的无限趣味吧!找到的就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且参照学案上的方法指导,用演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在一品一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这“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鸭蛋里读到了“情趣”。
其中,在研读文本的“对话”中,我注意到了文章中用到的特“语文”的词句,和学生一起交流体验,例如,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当学生读到“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一句时,我将顺势引导:老师发现你读的时候特地重读了“确实”“完全”“实在”这样的词语。
能说说为什么吗?
(强调高邮鸭蛋的特别,在对比中见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感。
)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很有跳跃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使文字跳跃起来的吗?有点难度,你来猜一猜。
再读一读,再猜。
再试着读一读。
概括地说一下,这就叫“文白夹杂“,文言文和大白话掺和着用,口语的使用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文字的平淡中,更让人倍感亲切。
文言文的使用,又为文章增添不少语言韵味和趣味。
在这平淡的趣味里,更有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还有类似的句子吗?
虽说是一句话的品读,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得学生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更加深入和亲切了。
不仅如此,我在讲授本课的时候,特别注意了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和教材编者对话。
为实现这样的教学意图,我用“鸭蛋灯”抖了个“包袱儿”,引导学生和作者、编者对话。
在演“情趣”环节,当学生演到了“鸭蛋灯”时,我顺势引导:
1.“你在鸭蛋灯理演出了情趣!啊,在国外有南瓜灯,不知道中国的孩子会做鸭蛋灯吧。
其实中国孩子很早就会做灯了,早到什么时候?早到囊萤映雪。
读一读最后一段。
”
2.汪曾祺的心里装着的可不仅仅是鸭蛋哦。
他怀念的,他“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还有什么?
交流归纳:作者难忘的还有:家乡,乡情,民俗,家乡文化,甚至中国文化。
3.汪曾祺是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这位亲切的老人在用一颗赤诚的心教会我们要爱家乡、爱生活、更爱我们的民族文化,那是我们的根和魂啊!
4.那么,细细翻检我们这一单元的文章,请你思考一下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在向我们传达怎样的心愿?
师生交流,老师归纳:愿家乡的鸭蛋常在,愿端午的风俗常在,愿中国人的文化常在!
如此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将学生带入教材中、带入作者的思维中、带入编者为师生营建的“语文”中。
让学生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在对话中阅读,在阅读中感悟真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