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21日,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m3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受伤24人,其中重伤7人,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一、事故经过
从2000年8月21日0时起,该公司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进行为期4~5天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1号1500m3机组停机并排放液氧。
21日0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电话通知3200m3制氧机停止运行外排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燃爆伤害到在场的5工人,致死亡22人,受伤24人。
同时,使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二、事故原因分析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1、直接原因
(1)经勘查,1号1500m3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燃爆条件。
其中,助燃物为操作不当、排放液氧速度过快所造成空气富氧;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火花。
由电火花引燃油浸纸和可燃物,继而燃爆富氧空气。
2、间接原因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
检修前,制氧厂没有及时按规定制定和报审《检修安全报告书》,致使安全措施不落实,对员工安排等没有提出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2)该型制氧机空分设备同类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5~20年。
该厂
制氧机已使用23年,明显是超期服役。
室内空分的油箱设在膨胀机、空压机旁,油浸绝缘纸电缆和液氧排放方式,都是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留下了潜在隐患。
(3)检修现场组织指挥不严密,扒珠光砂人员没有按照在液氧排净,人孔螺丝拆完后才进入现场操作程序,过早进入现场。
三、防范措施
1、强化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防患于未然。
2、对全厂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诊治”,登记造册。
更新超期服役老旧设备。
严格实行设备管理责任制,所有设备使用、维修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人。
3、全面加强安全管理,重点是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
堵塞管理漏洞,清除事故隐患。
无论是检修现场还是生产现场,都要做到井然有序,严禁“交叉作业”。
一、事故经过
某冶炼厂给料系统由一台皮带输送机送料,经腭式破碎机破碎后进入下一工序。
某日夜班(零点至早上八点),职工王某在此岗位负责操作,由于当班所破碎的原料大块的较多,破碎机难于吃进,遇到大块的矿石必须停机将矿石取出,人工用大锤先将其砸成小块。
按正常给料时的操作完成当班生产任务只要五个多小时,而这回到距离下班时间还有两小时时才完成当班工作任务的60%左右。
凌晨六时左右,一块大料进入破碎机,操作人员王某看到破碎机只是在不停空转,矿石没有下去,便将皮带输送机停下,径直走到破碎机进料口,左脚踩在操作台边缘,右脚使劲往破碎机进料口踩矿石。
石块终于被挤压进去,但由于王某用力过猛,右脚也进入了破碎机,脚踝以下全部夹碎。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王某违章操作。
为了尽快完成当班生产任务,急于求成。
按照该厂破碎机操作规程规定,破碎机被料卡住时,必须停机处理。
而王某未采取停机处理措施,而是用脚踩大块矿石,从而导致此次事故发生。
2、间接原因
(1)该厂安全管理松懈。
王某未按规定穿劳保鞋上班,当班班长发现这一情况也未加制止。
(2)职工安全意识薄弱。
本次事故中王某如果多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完全可以避免此次事故的发生。
(3)重生产不重安全也是导致本次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大生产现场安全检查力度,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一、事故经过
2000年11月28日,河南省某化肥厂机修车间,1号Z35摇臂钻床因全厂设备检修,加工备件较多,工作量大,人员又少,工段长派女青工宋某到钻床协助主操作工干活,往长3m直径75x 3.5不锈钢管上钻直径50的圆孔。
28日10时许,宋某在主操师傅上厕所的情况下,独自开床,并由手动进刀改用自动进刀,钢管是半圆弧形,切削角矩力大,产生反向上冲力,由于工具夹(虎钳)紧固钢管不牢,当孔钻到2/3时,钢管迅速向上移动而脱离虎钳,造成钻头和钢管一起作360度高速转动,钢管先将现场一长靠背椅打翻,再打击宋某臀部并使其跌倒,宋某头部被撞伤破裂出血,缝合5针,骨盆严重损伤。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厂领导高度重视,对事故责任者送医院进行治疗,厂安委会组织安环处、劳资处、机修车间,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现场工作环境进行查看,召开事故分析会,查清事故责任、原因。
1、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宋某违反了原化学工业部安全生产《禁令》第八项“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擅自动用”的规定。
因为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职工,都要使用设备和工具作为劳动的手段,设备、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和环境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分管或不在自己分管时间内,可能对设备性能变化不清楚,擅自动用极易导致事故。
2、宋某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缺乏钻床工作经验,对钻床安全操作规程不熟:①“应用手动进刀,不该改用自动进刀”;②工件与钢管紧固螺栓方位不对,工件未将钢管夹紧;③宋某工作中安全观念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三、防范措施
1、本着对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厂安委会和机修车间及时组织职工,进行事故案例现场教育。
2、钻床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能安全培训,掌握一定操作技能,并通过安全考试,持有特种工《安全作业证》才能上机操作。
3、工件与工具夹应用扳手或专用工具紧固牢,严格按照钻床安全操作规程办事,切莫只对表面操作程序简单了解就上机操作。
4、工段长在派人更换岗位工种时,首先交代本岗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特别是参加工作较短的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