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简介
来源:时间:2011-11-28 [打印] [关闭]
“十二五”期间,是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实现将中山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的关键时期。
交通运输作为中山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导性行业,也是中山市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现代开放的综合运输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山市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和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有力推动中山市“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化进程,构建“一主三副多节点”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推动“三个适宜”,即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
一、“十二五”公路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1、公路发展目标
“十二五”,中山市公路发展目标是加快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城市的联系,提高中山市交通区位条件,增强接受辐射和对外辐射的能力。
增强高速公路与市域干道之间的连接,充分发挥和扩大高速公路经济带动影响范围,实现“镇区15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加快中心城区与各组团片区的快速联系通道以及各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建设,实现市域“30分钟生活圈”;继续强化农村地区基础路网的建设,提高路网的通达度,加强各等级道路的有序衔接。
至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270公里左右,公路网密度达到126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
2、公路建设重点
开展《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修编》。
积极配合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
完成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三期、中开高速公路、番禺至江门高速公路以及江珠北延线公路工程建设。
着力推进深中过江通道以及干线公路纵一线前期筹备工作。
完成国道G105细窖至沙朗平交口改造工程、S364十水线工程改造项目、S111南朗段改造工程、S111番禺至民众段改造工程、省道S268五桂山段改造工程以及续建新岐江公路等。
打通区域主干道,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衔接较为顺畅的干线路网体系。
重点实施项目包括:
续建工程:广珠中线一期工程、广珠中线二期工程、中顺快速;
新建项目:南区中环路、北二环一期(黄圃岭栏段)工程、古神公路二期南北段、横二线东段(港口至民众段)、横四线西段、横五线西段、纵四线一期、加六线(大南路)。
加快完成危桥改造及农村公路硬底化项目。
编制《中山市地方公路网规划》,通过实施规划,提升地方公路通行能力和可达性,消除城际、镇村之间的断头路,形成多层次、全覆盖、高效快捷的地方公路网。
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出台镇村路网建设补助标准,加强市政府对全市道路的统筹建设。
二、“十二五”客货站场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1、发展目标
“十二五”,中山市公路客货站场发展目标是以组团分区为依托,以资源整合为原则,以现有站场功能调整为基础,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对接”为目标,解决各运输方式衔接松散和城乡交通之间衔接不畅为基本点,与新建综合站场相结合,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运输枢纽体系。
至2015年,基本达到各组团至少有1个一级客运站,中心组团具备2个以上一级客运站;基本达到镇镇有站,使市域内任一镇区居民都能方便搭乘。
同时充分利用中山市水运、陆运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
2、建设重点
“十二五”,客运站场建设主要立足于现有站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重点建设中山港汽车客运站、三乡汽车客运站、华都汽车客运站、城北汽车客运站、大涌镇汽车客运站、东凤汽车客运站、阜沙汽车客运站、神湾汽车客运站、古镇汽车客运站、横栏汽车客运站、五桂山汽车客运站以及南头汽车客运站。
同时,配合广珠轻轨的建成通车,继续调整和完善轻轨站的内部布局和功能,使之与城市公共交通、公路交通、水运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能无逢衔接。
开展《中山市公路货运站场布局规划》研究工作。
继续完善火炬商贸中转物流园区、西北部工业组团产业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其功能。
续建中山保税物流园区(首期)工程,筹建城市配送物流园区、坦洲“9+2”物流园区、沙朗货运站、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中山市高档木材木地板物流配载中心、古镇灯饰(苗木)物流中心、中山雨润国际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北部物流中心二期工程。
三、“十二五”港口和水运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1、发展目标
“十二五”,中山港区将充分发挥依托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印刷包装基地的优势,利用区域范围内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毗邻港澳交通便利的有力条件,加快中山港区第二作业区的开发建设,努力缓解目前港口发展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
加速启动马鞍港区的起步工程,尽快完善其外部协作条件,使其适应中山市临海工业基地发展的需要。
借助西江流域主要港口携手合作的有利机遇,加快港口泊位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强化中山市港口的交通区位优势。
在内河航道上充分发挥面海沿江,深水航道江海相通的优势,积极推进内河航道的改造升级和网络化建设。
2、建设重点
港口:完成中山港二期扩建工程;加快现有中山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新增泊位的建设;组织落实马鞍港区货运深水泊位起步工程的建设,积极组织落实新区围垦、配套协作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
航道:完成横门东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开展黄沙沥水道、鸡鸦水道航道整治工程。
继续按“十一五”确定的整治建设标准,完成磨刀门水道、洪奇沥水道的航道整治工程。
开展《中山市航道规划修编》工作,对围内航道的技术等级、功能定位重新进行合理的审视,适度降低造价,以达到水运与路桥建设、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目的。
水运:加强水运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加快船舶运力结构的调整,提高航道和通航设施的利用率,以适应水运行业发展的需求。
四、“十二五”铁路与轨道交通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1、发展目标
“十二五”,中山市铁路与轨道交通发展目标是积极参与及配合推进广佛江珠轻轨、中莞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努力为西部沿海铁路和南沙铁路的开建创造条件,形成有利于中山市发展的大交通规划。
同时加快推进市域内部轨道交通的规划、立项、报批等前期工作。
2、建设重点
铁路方面规划建设重点为:完成广东西部沿海铁路中山段、南沙港铁路中山段的建设。
轨道建设重点为:完成广佛珠城际轨道中山段建设,中莞城际轨道完成实施方案论证、设计、立项、报批等前期工作。
完成中山市市域内部轨道交通规划及部分重点线路的前期工作。
五、“十二五”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
1、发展目标
“十二五”,中山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是:继续推行公交体制改革,实施“公交一盘棋”发展战略;完善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完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主骨架布设;调整和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网布局,均衡客流分布;加快镇区公交规划、建设,减少公交盲区;实现全市公交车辆的统一调度,应用公交IC一卡通收费。
通过整合公交资源,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并与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公交体制改革,形成中部、北部和南部三大公交企业,优化全市及各镇公交线路,实现“公交一体化、服务同城化、规划合理化、运营高效化”的公交新格局,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提高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至2011年,公共交通分担比率达到20%,至2015年,公共交通分担比率达到25%,其中轨道交通达到3%、出租汽车达到6%、公共汽车达到16%,全市万人公交拥有量达到15辆。
公交站场及车辆运营实现数字化全市统一调度,完成了线网基础线路的布设,实现了公交IC一卡通。
2、建设重点
开展西北组团公交一体化规划;南部组团公交一体化规划;市域公交一体化整合规划;积极把握中山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快开发区、小榄、三乡、沙溪等镇区城乡公交管理体制改
全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做好与周边城市公交一体化衔接工作,完善与周边城市公交互通线路。
加强常规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系统衔接。
结合广珠轻轨,调整优化公交线网的布局,实现公共交通与广珠轻轨的无缝对接,以吸引更多的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率。
加快公交枢纽站场建设。
根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要求,加快公交换乘枢纽站、港湾式停靠站、公交专用道、公交停车场设施的建设。
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综合型公交枢纽站、市旧中医院枢纽站、城北公交枢纽站以及新中医院枢纽站的建设。
同时结合广珠轻轨和对外交通枢纽的建设,配套建设地面公共交通换乘设施,调整、优化和完善中山站、石岐站、翠亨站、东升站、小榄站、南头站和古镇站功能,改善其换乘条件,增强其服务功能。
加快市内轨道交通与城市快速公交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公交企业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公交加气(LNG)站建设。
开展公交专用道、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及出租车候
复核人员:规划建设科复核时间: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