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积木,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包装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把图形组合成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课,你们愿意吗?
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吗?想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吧。
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放好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来分类?分成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
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特点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这一组的分法来学习。
(出示按形状分的图形)(认识图形)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正方体的认识
1.师: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出示正方体积木)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
能上来
给大家数一数吗?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
而且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6个面一样大)
6、你在哪里见过正方体呢?
(二)长方体的认识
1.师: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出示长方体积木)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
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2.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用刚才学习正方体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4、认识特殊长方体。
(1)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2)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不同摆法。
(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
6、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的呢?
(三)球的认识
1.师手里拿一个篮球,问:这是什么?
再出示一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
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球”。
(出示球体)
贴图并板书“球”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3.师用手轻轻碰一下球,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容易滚动)
(四)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上,滚一滚,问: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它叫什么呢?(出示圆柱体积木)
贴图并板书“圆柱体”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
出示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物体。
(有两个面都是圆形,一样大,容易滚动)
4.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师: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五)基本练习
1、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2、连一连。
(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四种图形相连)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暑假期间,老师出去旅游,发现外面的城市可真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拍的照片吧。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也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出示各种图形)
2.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来数一数,他们各种材料都用了多少个呢?
(出示搭好的图形乐园)
六、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再次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
(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
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
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
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大仲马在文学上的成就曾经没有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与同时期的雨果比起来,人们觉得他的光芒要暗淡得多。
他的作品《基度山伯爵》也一度被认为不是上乘之作,然而一百多年来它不仅吸引着世界广大的读者,而且读后总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有人说是由于它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迎合了某些读者不算高雅的欣赏趣味,这当然得算是一种重要原因。
然而,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这个,这里所要说的是,这部作品所以能够吸引人的另一个并非很不重要的原因,是在许多浪漫派作家,甚至包括雨果这样揭露社会罪恶有一定深度的作家都在宣扬容忍、宽恕、仁爱等阶级观点并在其作品当中刻画相应的道德完善的苦役犯
冉·阿让这样的人物形象时,大仲马却在《基度山伯爵》当中极力鼓吹复仇,为弱者伸冤,并刻画了爱德蒙·邓蒂斯这样一个复仇天使的形象。
由此看来,关于爱德蒙·邓蒂斯形象塑造问题还是有认识和讨论的价值的。
一、爱德蒙·邓蒂斯形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政治取向
(一)小说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
一八一四年,欧洲封建君主的反法联盟推翻了拿破仑帝国,把在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革命中被赶下台的波旁王室重新扶上王位。
拿破仑帝国政府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政府。
波旁王室复辟是历史的一个严重倒退。
人民痛恨复辟政权,于是把流放在爱尔巴岛的拿破仑当作反复辟的象征,盼他归来。
封建复辟与人民反复辟,构成波旁复辟王朝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在波旁王室复辟近一年后,拿破仑从爱尔巴岛回国、“百日”复位前夕,邓蒂斯因为在返航途中曾去爱尔巴岛,替拿破仑的妹夫送一个包裹给拿破仑,并且受拿破仑之托,还将一封密信送给正在策划起事的巴黎拿破仑党人,不幸被人告密并被打入死牢。
邓蒂斯的蒙冤,象一个腾跃的浪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激荡复辟王朝社会的政治波涛,通过邓格拉斯、维尔福、马瑟夫对邓蒂斯的迫害,表现了在财务、司法、军事系统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三个统治阶级代表的丑恶嘴脸,抨击了复辟势力对反复辟人民的残酷迫害。
(二)大仲马的人生经历和政治取向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将领的家庭,可能是受他父亲影响,大仲马从小就对资产阶级革命怀着亲切的感情,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大仲马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