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试论公共性对公共管理学建构的意义(什么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在某种机制、某种结构、某种过程、某种互动下的某种价值的涌现。

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第五,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哈贝马斯)。

公共性的本质——人类权力运行的公共话语机制,以信息公开、言论自由、公众参与、理性商谈(在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议事)制衡权力,公共性得以发生。

总之,倾向于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为此,公共性成为公共管理学构建中的基础和核心。

综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说明公共性对公共管理学构建的意义。

(公共管理学中的公共性内涵)一拥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属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这里的国家、政府与社会都是从狭义的意义上说的)。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这些组织具有不同于其他私域组织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的代表性、行为的公务性、宗旨的公益性、权力的法定性等方面。

二公共管理价值观拥有公共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把如何经济地和富有效率地实现管理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价值观更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私人管理建立在个人本位主义和自利性本质之上,把追求个人效率或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

与其迥然不同的是,公共管理注重在民主政治理念上去实现公众的高度参与、社会公平以及承担为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

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主要特征。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就如霍布斯所言,“契约,没有刀剑,就是一纸空文”。

恩格斯也认为,国家本质上是同人民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

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利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后盾和基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四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拥有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无疑它们均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首先从公共问题入手,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同时,由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宗旨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正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2、试论述Administration和Management的异同,并谈谈它的与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关联与逻辑地位。

(Administration的意思) Administration的主要含义是“行政管理,政府等”;(management)含义比前者更广,它可以指“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经营”,也可以指“行政管理,管理层,资方”。

同:都是管理领域。

异:A是专指行政方面的管理,M包括A,也可指商业方面的管理。

A多运用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而M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

A侧重效率研究为核心,但M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公共管理学是70年代末期以后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在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①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②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的对象除政府组织管理外,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管理问题,涉及的主题众多,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管理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由侧重A逐渐向侧重M转变的过程。

起初公共行政学发展不完善,侧重A,管理范围也比较小,研究方法偏重定性,涉及范围不够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才逐渐发展出新的一门科学—公共管理学,一门管理较为宏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市场和国家,协调这三个对象的共同发展,由此重M。

因此,A在起初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符合最初面对官僚的管理初衷。

后来,由于社会开始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得不把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层面,于是,M开始占主导地位。

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和A、M息息相关,A、M 都不会消失,而是共存。

3.试描述英国议会制的发展简史及其对于公共管理的意义。

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我国学者普遍把1215年《大宪章》的制定、1258年《牛津条例》制定和1295年“模范议会”的召开,当作英国议会制度从起源到形成的界标。

1、《大宪章》、《牛津条例》制定是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大宪章》是国王约翰被迫和大贵族签订的一份文件,是在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牛津条例》是继《大宪章》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文献,其重要意义是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

这等于公开宣布王在法下和议会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

2、平民进入议会和两院制的形成爱德华二世期间,大贵族成立贵族立法团,负责制定政府改革法令,为提高权威性,立法团有意吸收平民代表参加。

而国王为了加强王权,抑制贵族势力,也乐意召集平民代表出席议会。

1325年后,无平民代表即可召开议会的时代最终结束了。

英国议会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走完萌芽、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17世纪中期,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

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4、19世纪中后期三次议会改革1832年、1867年、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为英国两个政党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组织机构添加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全面实现普选和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意义:英国的会议制改革发展,其中参加会议的阶层不断扩大,共治阶层可不断扩大,权利也在逐渐扩张,使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越来越突出,这为现今的公共管理中的会议提供了初始的模板依据;由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所知:话语(discourse)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形式。

公共性的本质——话语的公共表达与共识的形成政治(PP)的本质是话语政治——议会(意志的表达、论辩与妥协)。

司法(PL)的本质是话语司法——法院(商谈、辩论)。

行政(PA)的本质是话语行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对话、商谈、妥协与合作。

英国议会制使人民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扩大,公共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公共管理的必要性;英国会议制度发展简史充满了挫折和冲突,暗示着公共管理的发展道路也不会轻松,这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磨合;适合的政治体制是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基础;英国会议制的成功,为现今的公共管理提供了优秀的公共领域治理发展的借鉴。

4.韦伯的官僚制及其评价。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创立了官僚集权理论(科层制)。

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照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官僚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该理论倡导的官僚制组织,被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结构,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官僚制组织确实具备其合理性的基本内核,但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危机,存在着不少弊端。

改革官僚体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并不断探索及解决的重大问题。

官僚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评价:科层制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另有以下几个优点:1.严密性。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

2.合理性。

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3.稳定性。

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

4.普遍性。

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科层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

在现实生活中,计划赶不上变化。

科层制本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和问题。

1)科层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非理性的内在矛盾。

2)科层制容易引发各种官僚主义。

3)科层制又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了组织效率。

4)官僚制的意图在于增强组织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它在强调通过权力进行控制时,也可能会鼓励行为僵化、不愿意做出有风险的决策,从而使整个组织中个人和各级群体普遍存在防御性态度。

5)官僚制实行控制所需要的授权可使组织中的下属单位产生狭隘的自我服务的观点,这造成了一种对整个组织绩效不利的后果.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的现实实用价值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

二是机构重叠, 权责不清。

有些社会组织机构因人设职、因人设岗, 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

另外,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用政治组织——国家代替社会组织, 单位所有制阻滞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等现象。

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

中国传统的各类科层组织中在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家长制的管理作风, 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讲的是人情而非理性。

这违背了科层组织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等。

5.评“西蒙—沃尔多之争”及其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构建的意义(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视域下的公共管理路径取向的分别及其意义)——阅读颜昌武、刘云东的《西蒙与沃尔多之争:回顾及评论》的评论(什么是西蒙-沃尔多之争)两人围绕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西蒙主张引入逻辑实证主义,重建一门更加精致、更有效率的行政科学。

沃尔多注重将民主等规范价值引入公共行政中,强调公共行政学就是一种政治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