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艺术欣赏 艺术概论

22艺术欣赏 艺术概论

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个值得重视的核心思想是肯 定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按照这一美学理论,历来的文 学史、艺术史都是不完全的,不完整的,它要求和正在促 成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即从文学作品本文出发,从艺术本 体出发,建构一部人类的文学艺术接受史,专门研究艺术 接受者的创造活动。或者说,读者、欣赏者的崛起提出挑 战,要求重构文学史、艺术史。
1.社会价值评判标准 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结构中的思想观念作为基础,对艺术作品及
有关艺术现象进行社会效果的优劣和利弊的分析、判断、研究与界论的尺度。主要包括对艺术作品 思想性的正误、强弱和社会性的价值大小、高低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价。 2.艺术价值评判标准
艺术价值评判标准也叫审美性原则。它是指艺术批评家以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审美观念作为基础 ,对艺术作品及其艺术现象的审美效果的高低、拙劣与得失进行的分析、判断、研究和界论的尺度 。主要包括对艺术形象、艺术形式、艺术意蕴的优劣、高低等方面所进行的评价。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 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
一、审美感觉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论点是 就美术之美和音乐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 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
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外层面和内层 面。即外部形式结构和内在情感意蕴两个层面。
1. 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内容、形式、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认识、领 悟和把握。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 追寻。
审美理解除了一般理解的特点外,还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内涵: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是对现实状 态和虚幻状态的明确与区分。只有理解到这是一种用想象的艺术世界来模拟代替客观的现实世界,才 能使鉴赏者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从容地进行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是对艺术形 象及其象征意义的了解与把握。第三个层次的理解,是对生活规律以及人生哲理的体味和思考。这是 最深层次的理解,即真正的审美理解。它完全融化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之中,使美感超 越了生理的快感。
舒伯特 钢琴五重奏《鳟鱼》
凡·高 向日葵一 凡·高 向日葵二
在世界 艺术中居于 高峰地位的 中国石窟艺 术至今常青 不凋。敦煌 莫高窟表现 佛本生故事 的壁画,是 说释迦牟尼 成佛前历经 的各种磨劫。
敦煌壁画 割肉贸鸽
敦煌壁画 北魏 鹿王本生 敦煌壁画 初唐 夜半逾城
沈延太 翻身奴隶
四、审美共鸣
2.审美创造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创造,是指鉴赏者对于艺术作品和形象体系的补充、完善、变异及 对艺术作
品审美意蕴的丰富、引申、发展的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效应
• 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个状态:
(一)共鸣 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即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心灵共振
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深深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而达到的忘我的审美 境界,即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合二为一、 物我两忘的一种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赏鉴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大 致相同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的现象。
共鸣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从审美客体来说,审美对象本身必须具有深刻的 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二是从审美主体来 说,共鸣的产生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一系列主观条件,如审美主体正常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感性和理 性的心理信息储备,以及审美主体对信息的识别、处理、转换、传递和自身的心理技能等。只有在 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艺术鉴赏中的主客体才有可能达到心理张力的平衡。
一般说来,一部作品能引起欣赏者共鸣的程度越强烈、范围越广大,其价值往往也就越高。但 由于共鸣的产生取决于欣赏者期待视野与作品内涵的关系,这便又决定了共鸣作为作品价值标志的 复杂性。
(二)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指鉴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活动的高潮阶段即共鸣之后不由自主达到的精神调节和自 我升华。
在艺术鉴赏时,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常常集中在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只有 到了审美升华阶段,才更加集中于欣赏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使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观达到理性升华。
艺术批评自身的健全、纯正和有益于社会性美育, 始终是文化、艺术领域中事关全局的、严肃的尖端课 题之一。
艺术批评的内涵与作用
• (一)艺术批评的内涵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 动。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其中心是艺术作品。
心境共鸣是人类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 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
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返回
艺术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艺术批评与 创作、欣赏活动的联系,比起美学与它们的联系更为 直接。同时,艺术批评是将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灵活 地、独创性地运用于艺术实践领域的专门学科。
罗丹 沉思
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
表现性因素是艺术家通过材 料,运用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手 段,对艺术家个人或人类主观世 界的揭示在艺术中的体现。表现 因素在艺术中凝聚和体现的方式 不同,唤起的审美经验也不同。
米勒 晚钟
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返回
当你叩响艺术欣赏的大门,你将发现美术、音乐、舞蹈、 戏剧等各种不同形态的艺术,都是导向美的王国的一条条通道, 在那里隐藏着一个为求索者拓展的神游的宇宙。
(二)艺术批评的作用
(1)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它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提高艺术创作的水平。 (3)它可以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性质与标准
•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 1. 科学性 2. 艺术性
(二)艺术批评的标准
第七章 艺术鉴赏
(二)情感的审美体验阶段 1.审美体验的概念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指鉴赏主体在审 美直觉和感知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情感活动的高潮阶段。
2.审美体验的心理因素 (1)联想和想象。 (2)审美情感。
(三)理性的审美超越阶段
审美超越阶段也叫审美升华。作为艺术鉴赏的高级阶段,它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 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即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 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活动。从对象来看,虽然两者都是以 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但艺术批评研究的范围更广更大,它甚至包括了一切艺术现象。从方法上 看,艺术批评是以理性活动为特征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而艺术鉴赏则带有更多的感性活动的特 点。从过程来看,艺术批评只有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同时作为艺术接受的高级阶段它又 不能停留在鉴赏阶段,而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 ,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提出理论上的鉴别与判断。
珂勒惠支 反抗
珂勒惠支 织工的行列
二、审美理知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 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 精神性的内涵,即意蕴美。特定 的意蕴美透过意象集中体现出来, 也是我们说的作品内容。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珂勒惠支 面包
珂 勒 惠 支
战 场
西盖罗斯 侵略者之死
(三)领悟
领悟是指艺术鉴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之形成共鸣并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 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
这时的直觉不同于艺术鉴赏刚开始时的直觉,而且渗透着理解因素的更高级的直觉,这种直觉 可以透过艺术作品感性直观的外部形象,直接把握作品最内在、最深刻的艺术意蕴,鉴赏主体此时此 刻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刹那间获得顿悟,从艺术的体验世界上升到艺术的超 验世界,对作品达到形而上的理解,使审美感受得到理性的升华。
• 艺术鉴赏的概念和性质
(一)艺术鉴赏的概念
艺术鉴赏也叫艺术欣赏,它是指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 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 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二)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次,艺术鉴赏活动还是一个审美的认识活动。 再次,艺术鉴赏活动还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艺术概论
Introduction to Art
第六章 艺术欣赏
返回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返回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 殊的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对自然现实的直接反映 或间接折射,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 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在肯定自身 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
心理学上人们把认知分为三种方式即直觉、知觉和概念。直觉只注意事物的形象,而不 注意事物的意义。知觉则是在注意事物形象的同时,也关注事物的意义。概念则是超越形象 ,以抽象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可见,直觉的对象是具体的形象,概念的对象 则是抽象的意义,而知觉则是既关注具体形象,也关注抽象意义。在理论上,这三种认识的 发展过程是有先后次序的,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在艺术实践中,它们往往是难 以分开的。它们总是浑然一体地作用于审美再创造活动中。
(三)艺术鉴赏与艺术接受、艺术批评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