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具有民和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打造青海东部文化名县一、文化资源现状
民和县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资源以及民俗特色文化丰富多彩且具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民和,是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上世纪末期,在黄河岸边官亭镇喇家村发掘的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史前灾难性遗址
----喇家遗址,被评为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直观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引起了国际国内的热切关注。
民和,是多民族文明交融发展的前沿。
全县有藏传佛教寺院38座,汉传佛教寺院8座,清真寺361座,道观2座,基督教堂1座。
其中,甘沟的卡地卡哇寺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因藏有宗喀巴大师自画像而蜚声藏区,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东沟麻地沟能仁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因藏有“中国古戏剧活化石”----《目莲宝卷》而声名远扬。
融阿拉伯与东方建筑物特色为一体的清真寺也是河湟文化中极具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和,是土族纳顿的故里。
民和土族纳顿是土族人民的狂欢节,也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其宏大的场面、多变的队形、醉人的舞蹈、古朴而鲜活的生命形态展示了土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土族繁衍生息
演变形成的过程和人类历史曲折发展的进程,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民和,是高原花儿的故乡。
河湟是花儿的海洋,民和是花儿的故乡。
流行在民和的“花儿”曲令有100余种,广为传唱的主要有《峡门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马营令》等。
这些曲令有的婉转动听,有的情意绵绵,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欢乐悠扬,各具特色,是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民和,是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的宝库。
现已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七里寺花儿会和土族纳顿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有《财宝神》、土族婚礼歌—道拉、《目莲宝卷》、下川口果花会4项。
现已初步勘察发现自然景观28处,人文景观37处,古文化遗址883处。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点抓好在“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中,打造文化名县的城市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要着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民和文化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中心,重点立足民和区域优势和资源分布实际,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民和新的支柱产业,民和文化体现“天路桃园、魅力民和”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定位,努力把民和打造成青海东部多元文化发展县、青海河湟文化先行示范县、兰西经济区文化中心城市和兰西经济区文化产品的集散地。
(二)重点建设“一个遗址博物苑、两个文化产业园、三个文化
休闲娱乐度假区、四个文化旅游区、五个原生态文化保护体验区、十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志性建筑、百个特色文化村”。
即:“一个遗址博物苑”——喇家遗址博物苑;“两个文化产业园”——民和金三川纳顿科技文化产业园和民和工艺美术科技文化产业园;“三个文化休闲娱乐度假区”——民和“天路桃源”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三川水上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七里寺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区;“四个文化旅游区”——沿黄水上文化旅游区、沿南大山自然风光文化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区、“天路桃源”桃花文化旅游区;“五个原生态文化保护体验区”——原生态纳顿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刺绣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土族婚礼文化体验区、原生态回族宴席文化体验区、原生态花儿文化体验区;“十个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主题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民间民俗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数字影视中心;“百个特色文化村”——在全县312个行政村中,选择群众积极性高、基础好、文化能人多的100个村,打造成我县特色文化村。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民和县文化事业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各种突出矛盾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文化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农民需要文化活动,但许多村里没有体育设施,逢年过节,村里组织一些人玩社火、打篮球,热闹几天,仅此而已。
农民也需要“送戏下乡”,但因基础设施、经费等的限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另外,农民开展文化活动需要能人带动、指导,但目前我县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也有培训不够、积极性不高等原因,作用发挥不够,县文化馆现有人员有限、年龄偏大,也力不从心。
(二)落后的基础设施同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随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我县“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建设”的定位,民和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老城改造顺利推进,新区建设日新月异。
但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然十分落后,一是县城地区没有大型的文化广场、体育馆、健身中心、广播电视转播中心、数字影视中心等娱乐活动和演艺场地,限制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我县文、博、图三馆存在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突出问题。
三是县电视台因设备、场地、人员等因素,限制了新栏目的开办和采编、制作工作等等。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落后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县文化发展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化多元投资机制还未建立完善,民间资金难以引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文化经营户都是个体化、小规模、分散型,尚未形成在全县乃至全省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县级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
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存在人员少、资金短缺等问题,文化产业对文化建设的反哺作用得不到体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解决以上日益凸显的矛盾,我们必须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民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大力引进文化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
四要依托民和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七大”工程,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名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