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物流状况分析
一、交通状况分析
30年来,武汉不断在综合枢纽实践中探索谋划发展腾飞之路,无数交通枢纽工程,编织了今天武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升着九省通衢的交通水准和能力,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1、铁路干线交织,枢纽地位增强
武汉是全国性的铁路主枢纽。
交汇于武汉的铁路干线达到8条,形成“四纵四横”的布局,“南来北往、承东启西”的作用更加突出,客运站和编组站也使客货集散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比如武合铁路与宁合线、沪宁线相通,武汉-合肥-南京-上海全程达到时速200公里要求,从武汉乘高速列车至合肥、南京、上海分别只需2小时、3小时、5小时,可实现当天往返。
武合铁路建设,打通了长江沿线的高速通道,贯通东西向客货运走廊。
一批新式车站拥有大量的发线和站台,候车面积和旅客吞吐能力将翻一番。
2、水运稳步发展,港口干线振兴
武汉一直是长江航运的中枢之一。
武汉拥有武汉港客运总站、青山外贸码头、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阳逻港口园区、沌口汽车滚装专用码头的建设工程以及杨泗港集装箱码头,为武汉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开拓了武汉经转国内港口的国际中转航线,联通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估计,全市共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35个,总延长2.2万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
3、公路密集成网,干支实现一体
武汉公路运输基本形成了高中档客车配套、中长短线衔接、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
现在,从武汉出发只需1小时就可抵达“武汉城市圈”中的其他8个周边城市。
全市80个乡镇全部通班车;1943个建制村通班车,通车率高达97.1%,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4、航空加速发展,航线辐射国内外
武汉的航空运输以天河机场为代表。
天河机场完成了飞机性能从低到高、机场从小到大、运量逐年攀高、市场不断对外开放、航线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辉煌历程。
其排名也上升至十名左右,中国大陆地区最繁忙的民用机场之一,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位居前列。
二、物流现状分析
武汉市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武汉市实体经济的影响,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社会物流总额由高速增长到平缓过渡,物流市场需求实现了由萎缩到复苏的逆转。
近年来武汉市物流规模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
2009年以后,武汉市物流业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分季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仍呈直线上升轨迹,其中上半年增长5.1%,前三季度增长6.9%,全年增长10.4%。
反映出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加快。
2、货物运输量先跌后升。
年初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生产陷于停滞,工业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受到抑制,货物运输量经历了先跌后升的逐步恢复过程,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900亿吨公里,与上年同期比上升8.6%。
2009年,从武汉市的四大交通运输枢纽的运行轨迹看,公路:运量增长明显,完成货运量16679万吨,货物周转量282.8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58.6%和257.7%。
铁、水、空都实现了运输止跌回升,下降幅度逐步减缓的转变,其中水运由一季度货物周转量跌幅21.7%至4季度实现正增长;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码头的竣工以及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虽然港口吞吐量同比下降3.3%,但其中集装箱吞吐量逆势上扬比上年上涨19.5%。
铁路、航空都由上半年的大幅下跌到四季度的逐渐回升,抑制了上半年的跌势。
3、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物流业增加值小幅增长。
2010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85家重点物流企业共实现盈利13.46亿元,同比下降13.3%;85家企业中有7家亏损,比上年减亏5户,但有27家企业利润低于上年,盈利能力下降。
据测算,2010年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为481.52亿元,比2009年增长9.1%,占武汉市GDP的10.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对武汉市GDP的贡献也由上年的3%降为1%;占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4、交通领域投资大幅增长,物流运输立体网络不断增强。
2010年,武汉市在交通领域的投资建设力度大幅提高。
共完成投资额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铁路投资额62.9亿元;公路71.3亿元;水路27.8亿元;航空12.2亿元;公共交通65.2亿元。
这些投资提高了武汉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使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吸引了众多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武汉市迅速成为全国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在国家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进一步明确了武汉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武汉市是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中的中心城市和枢纽城市,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
三、发展对策
1、支持武汉建设物流园区。
支持武汉建设以天河机场为基地的航空物流园区、以阳逻港为基地的港口物流园区和吴家山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蔡甸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
支持武汉开办各类商品交易所和全国性、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在机场、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保税加工区。
2、支持武汉发展跨地区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
支持武汉建立跨地区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连锁销售商、生产商或代现商来汉开展物流商贸活动,发展武汉连锁经营、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产业,提高物流商贸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推动物流业组织形式和营运流程创新。
3、支持武汉建立综合运输体系。
支持武汉建设阳逻新港区,将武汉长江—桥和二桥之间以及汉江武汉城区段的货运码头全部搬迁到阳逻港,放宽对外商投资建设港口的限制,推进长江、汉江航道整治,加快阳逻集装箱码头和港区公路、铁路配套设施建设,增辟国际航运线路,完善港口集疏远系统提高吞吐能力,使阳逻港成为中化地区集装箱枢纽港。
支持武汉扩建天河机场,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加快航空货运设施建设,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
的开辟武汉货运航线,支持武汉天河机场和以武汉为基地的航线,支持武汉开河机场和以武汉为基地的航空公司发展航空货运,借鉴国外先进的机场运营管理经验,改革机场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机场运营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航空货运管理模式,使武汉成为华中航空货运枢纽港、我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之一和区域性国际快件集散中心。
支持武汉加快绕公路入周边省市相连接的高速度等级公路建设,提高道理通行能力,组织公路快件和零担运输,扶持专业配送运输,大力发展公路集装箱运输,实现公路运输的高效、有序与货畅其流。
支持武汉建设天心洲公铁两用桥和汉麻铁路(京广、京九联络线)复线运和铁路集装箱运输,强化武汉铁路枢纽地位。
4、支持武汉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支持武汉推进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信息网络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通”。
建设武汉和流信息平台,建设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增强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增加操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提高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工商0902班
蔡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