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2011,2,25在全市统战系统写作培训班上的讲课金明德)一、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什么叫通讯1,通讯的涵义: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种类,是一种比较详细、深入、细致、生动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具有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场景真切、细节感人等显著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体裁。
体裁就是文章体例和章法的总称。
体例是指文章或书籍的体制和规范,它反映写作和编纂的格式与要求;章法主要指文章或作品写作与谋篇布局的方法(这里的写作包括撰写和创作,不但文章讲究章法,书画创作也讲究章法),章法反映写作特点和风格。
二者结合便是体裁。
通俗地理解,体裁就是文体的裁定。
常用的新闻体裁大体有消息、通讯、特写、速写、侧记、专访、故事(新闻故事而非文学故事)、综述等。
而通讯便是新闻体裁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4,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
最常用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体现时代背景特征;(2)刻画人物形象和个性;3,用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来围绕主人公所发生的故事来表现人物;(4)有场景描写和生动的细节。
(2)事件通讯: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
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典型的、人们普遍关注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
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写事当然离不开与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写人是为写事服务的。
事件通讯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事件情节线索要清晰;(3)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4)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并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形象为写事件服务。
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通讯有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陆佛为、廖由滨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还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
其中前2篇是人物通讯,后一篇是事件通讯。
(二)什么是报告文学1,报告文学的产生。
19世纪上半期,当时中国刚有报纸,就出现了一种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文体,这就是报告文学开始孕育的时期。
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梁启超、鲁迅、谢冰心、瞿秋白、柔石等作家们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
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同情人民生活疾苦、揭露帝国主义建军阀罪恶、寻求中国出路、赞扬苏俄革命、表现北伐革命等思想内容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作者们多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为素材,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
但是到这时,作者们尚没有文体的自觉性,“报告文学”这一名词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
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等。
2,报告文学的涵义。
顾名思义,就是用文学手法写成的关于人物和事物的调查报告。
当然,它不同于论文式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调研报告,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报道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体裁。
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具有强烈的人和事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3,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文学和政论三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特别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等六大新闻要素齐全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用文学的语言进行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生动性;政论的特点要求点睛性和抒情性,发表作者的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借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说它是政论,因为它在描述人物和事件的关键时刻发表看法和抒发感情,甚至提出思考。
所以它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
一般情况下,只有已经过世的人物才作全面描写报道,如正面人物雷锋、焦裕禄等;绝大多数人物通讯,都是侧面描写。
比如我们这次要写的人物,就是抓住他们在做好中国共产党“挚友”,重点是参政议政方面的事迹,来反映其风貌、智慧和贡献。
不管是哪一种写法,人物通讯都具有以下共同写作特点:(1)写人为纲,写事为目;(2)缘事而起,因事及人;(3)表现精神境界,反映时代特征;(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对人物深入体察和注入激情,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并与之共鸣;(5)榜样意义。
人物通讯所描写报道的人物必须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对广大读者和受众有启迪、教育、引导或教训(如反面人物)作用。
4,人物通讯具体写作程序和具体方法:(1)采访调查。
这是写任何文章都必须做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写作的根本前提。
采访调查的目的是收集素材。
搜集素材的基本原则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就是说,当确定了采访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反复的采访调查,搜集的素材越多越好。
而所有采访调查收集的素材,可以分为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一手资料是指采访者亲自采访的来得素材,二手资料是指被采访者或者相关人员提供的现成的相关文字资料。
采访调查的五字诀。
采访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外乎“听、看、问、记、搜(搜集间接资料)”。
其方法有正面采访和侧面采访,或者说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2种。
正面或直接采访包括面对面单独采访、考察现场等;侧面或间接采访包括采访与主人公相关的有关人员和搜集二手资料等,具体形式可以是单独采访,也可以集体座谈。
因为素材搜集多多益善,所以采访调查要不厌其烦。
只有搜集了尽可能多的素材,写作才能得心应手。
【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人在建设兵团和煤矿搞宣传工作。
那时各级每年都要开祝捷表彰大会,树立战士、工人和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印发和宣讲他们的先进事迹。
这些事迹材料的体裁要求就是通讯或报告文学。
当时自己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写手,分到任务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作品初稿,然后开讨论会,经层层审查,反复修改,直至通过为止。
为了争取“一次成巷”,减少反复,唯一的办法是“笨鸟先飞”,多下功夫。
面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或集体,最奏效的办法就是深入采访调查。
先作出采访计划,再按计划预约主人公,给出一定的时间提前量,让他有所准备;届时面对面进行采访,从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家庭各方面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当然个人隐私除外),一面听一面记录,尽可能将对方所述全部记下(这又培养了速记技能)。
先进人物一般比较忙,很少有集中的时间,因此采访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那就2次、3次、多次(注意,2次以后的采访必须是对话式的,采访者要主动引领话题)。
这是正面的直接采访,感觉差不多了就进入侧面的间接采访调查。
侧面或间接采访调查首先分期约好主人公所在的班排、班组、领导、同事、家属甚至邻居,然后分批举行集体座谈或单独交谈,不管有多少层次都要逐一完成采访计划。
因为在煤矿,绝大多数先进典型都离不开井下作业。
因此采访调研少不了在井下掘进头或采煤工作面上进行,事先被采访者并不知道。
而我们则悄悄地“混入”掘进头、采煤面同工人们一起干活(我们本来就是井下工人出身,那些活儿都会干,且经常在井下出现,因此并不显眼),一面细心地观察被采访对象在劳动中的表现,挖掘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一面躲在铁柱子后面在矿灯照耀下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即使平时没有特定的采访任务也是如此,这叫随时搜集和积累素材)。
这样,一个典型往往搜集的一手资料就是满满一本,再加上二手资料,在起草写作时摊了一桌子,任你选用。
所以写的材料往往一次通过,提前完成任务。
领导一看你有潜力可挖,再分你一份甚至2份任务。
有经验的老写手就教你一个“偷懒方法”:写好后别交,等到离开会还有几天再“及时拿出”,就不会再分你新的任务了。
我想:多写何妨,不就是多吃点苦,多练练笔嘛。
如果采访调查马马虎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那么写作时必定捉襟见肘,无米之炊,再挖空心思也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甚至写不出文章。
【例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经委《企业与改革》和市政府《常州月刊》杂志当主编,经常到基层和企业去采访,回来后必有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
编辑部里有的年轻人也跃跃欲试,这是好事。
下去采访时必带上他(她)们。
可是到了基层,有的在听讲时不记录,还经常开小差;考察现场时“相拢灌着手”,只带耳朵不动手不动脑,既不记录也不提问,回来后两手空空,怎么也写不出文章来。
无米之炊嘛。
于是单独下派采访,多给锻炼机会,有的因平时懒于学习,不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脑子里一片空白,也采访不到有用的东西。
问起发现什么了没有?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可写的地方”。
其实还是采访功夫不到位。
可见,采访调研是写好文章的第一程序,也是第一方法。
(2)确立主题。
确立主题就是根据采访资料,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或集体精神的主题,即通常所说的主题思想。
一般情况下可以先设定几个相关的主题,经过反复阅读采访资料最后精选出一个主题。
确立主题时立意要高,即通常所说要高起点高标准。
当然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能随意拔高,这与立意高并不矛盾。
(3)提炼标题。
围绕所选主题,提炼出几个相关标题,作为文章题目。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主题和标题的关系。
主题是标题的基础,标题是主题的反映。
确定好的标题十分重要,它是文章的眼睛。
这双眼睛有没有魅力,吸引力,至关重要。
当然,好的标题并不是在写文章之前就能一次确立的,需要在整个写作过程和反复修改过程中不断提炼和修改出来的。
(4)拟立提纲。
用创作的行话叫构思。
拟立提纲的依据就是采访资料。
在反复阅读采访资料过程中,脑子里开始勾勒人物形象,勾勒事件场景,勾勒整个文章的框架。
拟立提纲是写文章的重要环节,必须反复构思,反复调整,并且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不断修订。
在拟立提纲过程中有一重要程序不能忽视,就是提炼二级标题。
方法与提炼主标题大致相似,但是要尽可能相互对称。
当然也可以不用二级标题,而用序号分割层次。
二级标题反映文章某一部分的主题,序号则隐藏这部分的主题。
(4)分配素材。
提纲拟立过程中其实已经在分配素材,提纲本来就是根据素材来拟定的。
只不过拟立提纲后要对所有素材再进行一次检查和再分配而已。
什么素材放在第一部分,什么素材放在第二部分,什么素材放在第三部分,什么素材可用可不用等等,要进行筛选,并在素材旁做好标注,以免遗忘或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