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多选题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系中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A.天人关系B.名实关系C.理气关系D.形神关系(答案)ABCD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C.“理在事先”D. 道生万物(答案)BCD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B.事物是组成该事物成分、要素的组合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D.数学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的理性的创造(答案)AD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答案)AD5.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B. 劳动C. 人的对象世界D.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答案) ACD6.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A.对实践效能的评价B.对实践目的的评价C.对实践效果的评价D.对实践效率的评价(答案)ACD7.科技人员经过艰辛探索,于2005年10月12至17日,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说明A.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B.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C.主体具有能动性D.价值实现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答案)ACD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C.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D.限定和超越的关系(答案)BCD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静中有动,动中有静B. 动不是静,静也不是动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答案) AC1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答案)BC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了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答案) AC12.下列各项对无限的含义正确理解的是A.无限大和无限小B. 在有限之外C. 在有限之中D.对有限的超越(答案)ACD13.操纵电脑的人要先学会一套和电脑交谈的文字,称为“计算机语言”。
这些语言是用数字编码。
当数字密码被输进电脑之后,就会被解码,然后由电脑去执行操纵者的指令,完成他所要求的工作。
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下列观点错误的有A.属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内容B.属于人类的主观意识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既非物质,又非意识(答案)ABD14.下列哪些见解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A.按图索骥B.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D.意见支配世界(答案)BC15.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B.是社会的产物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答案)ABD16.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纸上谈兵B.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实事求是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答案)CD17. “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
”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有A.一切从实际出发B.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D.实践主体能够创造物质(答案)ABC18.在下一命题中,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是A.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B.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D.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答案) BCD19、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论述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答案)ABCD20.“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D.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答案) ABC2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成语所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中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B.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C.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答案)BD22. 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是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一切唯物主义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观点D.某些唯心辩证法观点(答案) AD2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答案)ABD24.《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
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这主要说明了A.部分依赖于整体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D.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答案)ABD2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答案)ABD2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答案)AB2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答案)ABC2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指:A.偶然性对事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B.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D.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答案) ABCD29.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 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气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答案) ACD3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C.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D.否定是抛弃旧事物(答案) ABC31.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哀落和虚无”。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B.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C.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消灭D.把否定看作联系环节(答案)ABC3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B.在任何情况下原因和结果的区分都是不确定的C.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答案)ACD33.在下列观点中,正确表明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条件的有A.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是需要条件的B.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C.在自然界中人干预的自然过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人的自觉活动D.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答案)ACD34、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答案)CD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B.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C.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世界的可知性(答案)AC36.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C.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D.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答案)ABCD37.A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B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
一周后,甲向A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
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
”乙向B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
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
”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答案)ACD38.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答案)CD39.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答案)ABC40.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A.“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B.“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C.“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D.“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答案)ABD41.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这说明了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答案)BCD42.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答案)BC43.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A.知先行后B.知行合一C. 知行终始不相离D.知之不若行知(答案)CD44.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A.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B.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追求不同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答案)ABC45.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答案)BCD4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在真理观上认为A.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B.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C.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D.真理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答案)BC4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A.真理强调客体尺度,价值强调主体尺度B.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C.凡是有价值的都具有真理性D.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答案)ABD4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C.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答案)BCD4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