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老子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最值得后人尊崇的便是他那篇有名的文章《道德经》。

闲暇读来此著,甚为感慨。

《道德经》通篇不过5000字,但是它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广、博、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古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简单朴素的辩证思想。

体现了先人对大自然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和无规律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时代和地域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书的第三十九章中,老子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

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对于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之作,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里程碑。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大有裨益的。

我想,过了三十而立的人读读它,应该是只有益处,没有什么坏事的。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

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

《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

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

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

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

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

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

”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

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

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

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

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

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

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

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善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者,善人之智。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

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

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

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

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

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

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

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

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

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

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

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

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

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

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

《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

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

“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

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

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

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