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汇总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汇总


2020/10/3
1122
本章共80页-12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大气降水对潜水的补给:通常大气降水是潜 水的主要补给源。在潜水含水层的分布面积 上几乎均能获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因此 降水的补给是面的补给。包气带是降水入渗 补给潜水的通道。
2020/10/3
课程的主要/重点内容
地下水基础知识(*) 地下水污染概论(**) 地下水污染与自净作用(**) 地下水溶质迁移扩散理论(***)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 地下水污染评价(*) 地下水污染预测方法(**) 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2020/10/3
11
本章共80页-1
第一章 地下水基础知识
本章共80页-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潜水
潜水通过包气带和大气圈及地表水发生密切联 系。通过包气带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 灌溉渗漏水等的入渗补给,补给区一般与分布 区相一致。
潜水的水位、埋藏深度、水量和水质等均显著 的受气象、水文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随时间 而不断的变化,并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丰水季节、枯水季节)
具有以下特征:
上层滞水的水面构成其顶界面,仅受大气压 力而不承受静水压力,是一个自由表面。
主要补给源-大气降水。
排泄途径-蒸发;透过其下面的弱透水底板
2020/10/3
77
本章共80页-7
一、上层滞水
缓慢下渗进行垂向排泄;在重力作用下,在底板边缘 进行侧向的散流。
上层滞水的水量一方面取决于其补给水源,另一方面, 取决于其下伏隔水层的分布范围。通常分布范围不大, 因而不能常年积水。
; Kk
裂隙率;
Vf 裂隙体积; V 岩石体积
溶穴:岩溶率
Kk
Vk V
100%
; Kk 岩溶率;
2020/10/3
Vk
溶穴体积 33
;
V 岩石体积
本章共80页-3
一、岩石的空隙
孔隙率、裂隙率、岩溶率的比较
共性:都是说明岩石中空隙所占的比例 区别:
松散岩石颗粒变化较小,对某一类岩性所测得的孔隙 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适用于一个相当大的范围;
99
本章共80页-9
二、潜水
潜水具有以下的特点: 潜水面一般不承受静水压力,是一个仅承受 大气压力的自由表面。局部地区在潜水位以 下存在隔水透镜体时,则潜水的顶界面在该 处为上部隔水层的底面而承受静水压力,呈 局部承压现象。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顺坡降由高处向低处流 动。
2020/10/3
1100
2020/10/3
1166
本章共80页-16
(4)潜水的径流:
自然界中潜水总是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处流动,这 种流动过程便是潜水的径流。
潜水的径流强度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过 水断面面积的水量即渗透速度表征。径流强度的 大小与补给量、潜水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透水 性能等因素成正比。
含水层透水性能的差异可导致径流分配的差异。 在水力坡度相同的情况下,透水性较好的地方, 径流越畅通,径流强度越大,径流量也相对集中。
气态水
液态水,(据水分子是否被岩石固体颗粒吸引) 可分:
能否传递 静压?
结合水(强结合水,2000kg/m3; 弱结合水,1300-1774kg/m3)
重力水(饱和、非饱和带中毛细水也属于重力水)
固态水(冻结区和季节冻结区)
矿物结合水:存在于矿物内部的水
2020/10/3
55
本章共80页-5
上层滞水水面的位置和水量的变化与气候息息相关, 季节性变化大,极不稳定。
由于距地表近,补给水入渗途径短,上层滞水容易受 到污染 。
2020/10/3
88
本章共80页-8
二、潜水
赋存于地下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 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为潜水,该含水层 为潜水含水层。 潜水面
隔水底板
2020/10/3
坚硬岩石中的裂隙,一般发育颇不均匀,某一处测得 的裂隙率只能代表一个特定部位,适用范围有限;
岩溶发育极不均匀,实际上很难测得能够说明某一岩
层岩溶发育程度的岩溶率。即使求得了某一岩层的平
2020/10/3
均岩溶率,也仍不能真实地反映岩溶发育的情况。
44
本章共80页-4
二、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在岩石的空隙之中:
1133
本章共80页-13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地表水对潜水的补给:江、河、湖、海及水 库等地表水体,当他们与潜水间具有水力联 系且水面高出潜水面时,均可对潜水进行补 给(见下图所示)。
2020/10/3
1144
本章共80页-14
(2)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 渗是潜水的主要补给区 承压水对潜水的补给 凝结水对潜水的补给
2020/10/3
1155
本章共80页-15
(3)潜水的排泄:
自然条件下潜水主要有以下几种排泄方式:
以泉的形式暴露地表;直接排入地表水;通过 蒸发逸入大气;在一定条件下潜水还可通过水 通道或弱透水层而向邻近的承压含水层排泄。
其中前两种方式潜水转化为地表水,排泄的方 向以水平方向为主,统称为径流排泄。蒸发使 潜水转化为水汽进入大气,以垂直方向为主, 称之为蒸发排泄。
第2节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地下水面以上 称作包气带, 以下称做饱水 带
2020/10/3
地下水可划分为上 层滞水、潜水和承 压水。前者存在于 包气带中,后两者 则属于饱水带水。
66
本章共80页-6
一、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指赋存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 透水层上面的重力水,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 在下渗过程中局部受阻积聚而成。
潜水面的形状及其埋深受地形起伏的控制和影
响。通常潜水面的起伏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
较之缓和。 2020/10/3
1111
本章共80页-11
(1)潜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叫补给;耗失水 量的过程叫排泄;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 动的过程便是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构成了地下水的循 环交替及地下水资源不断获得补充和更新的特 点。
主要内容
✓ 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了解) ✓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熟悉) ✓ 地下水运动基本特征(掌握)
2020/10/3
22
本章共80页-2
地下水存在于岩石空隙之中
空隙可以分为三类:
孔隙:孔隙度 P Vp ; P 孔隙度; V
Vp 孔隙体积; V 岩石体积
裂隙:裂隙率
Kr
Vf V
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