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尹国兴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
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
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
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
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
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
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
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
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
《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
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正史看待,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人形山和人头山,是史前人物的聚会,也有大量的瑞兽形象。
漓江百里画廊,峰丛之中不时出现的人像,有头像和全身像。
其中还有孕妇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
桂林山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园林山水工程的遗址,其设计和修凿与《山海经》有直接的关系,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的作品。
桂林山水是上古历史和神话的雕像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阳朔是桂林山水的核心区,史有“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谓,现主要以阳朔县黄布滩一带的山峦为例,试述桂林山水与《山海经》的关系。
1、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史前地理名胜,出自于《山海经》。
《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北部,属建平县。
其地表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是一个人持戈(或手杖)奋力奔跑的状态(图1)。
在黄布滩,夸父是一个拄臂而眠的男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图2)。
图1 牛河梁北部夸父逐日地象及其线图图2 黄布滩夸父逐日之山2、精卫填海精卫填海,为史前地理名胜,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大遗址的南方。
精卫鸟的嘴前有一座山,是一颗石子的样子(图3)。
此即精卫填海的神话。
《北山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
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
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
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黄布滩有一处山峦,是一只鸟叼着石子的样子。
这幅图景,古人称之为精卫填海,是说精卫鸟叼着石子要去填平大海。
此处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一事的重新演绎。
图3 牛河梁南部的精卫填海地象图4 黄布滩精卫填海之山3、女娲补天女娲补天,上古神话。
上古时期,共工与帝颛顼争神,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倾,于是天降大雨,洪水滔天。
共工把天捅出了一个大窟窿,女娲因此炼石补天。
女娲为上古女神,为伏羲之妻。
伏羲为太阳神,人首蛇身,称太皞氏;女娲为月神,人首蛇身,主月事。
黄布滩有女娲补天之山,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捧着一块石头的样子(图5)。
图5 黄布滩女娲补天之山4、一手拘缨一手拘缨,是一只手去抓缨穂的模样。
《海外北经》:“拘缨之国在其(禹所积石山)东,一手把缨。
一曰利缨之国。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为一石匣墓。
室内仅见一人的颅骨与一只手的掌骨。
墓主的一只手应是放在发辫之上的,虽然发辫早已腐朽不存。
此寓意为“一手拘缨”,也称“一手把缨”(图6)。
黄布滩有一手拘缨的雕像,是一个女神的半身像,一只手抚着发辫,在夸父逐日的旁边(图7)。
图6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手拘缨”之墓图7 黄布滩一手拘缨之山5、刑天舞干戚刑天,远古时期的英雄,神话人物,也作形天。
《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黄布滩有刑天之山,是一个站立的无头男子,砍断的头颅放置在身后一旁(图8)。
图8 黄布滩刑天之山6、织女之山织女,主管蚕桑纺织,历史人物原型为上古时期的嫘祖,为轩辕黄帝之妻。
历史上,嫘祖发明了养蚕和蚕丝之法,民间奉为蚕神,后世也称“先蚕”或“先蚕祖师”,即织女星,也称须女。
织女星中有一位教民种麻的女神,称麻星,她发明了种麻之法,人类从此拥有了衣装,并且开始了结绳记事。
她因而被列为“上三皇”,也称“天皇氏”。
桂林山水中有许多女子的形象,其中应该有织女星和麻星,主管桑麻、纺织和衣服之事(图9)。
图9 女神及其祭坛(碧莲峰)7、嫦娥之山嫦娥,原作姮娥,一说即《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
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嫦娥奔月。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桂林山水中有年轻美貌的女神,戴着圆帽,穿着高领的衣服,旁边有祭坛作为附属建筑,或是月中的女神嫦娥(图10),祭坛或为月坛。
图10 女神嫦娥(姮娥)8、人面鸟喙之山人面鸟喙,出于《大荒南经》:“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远古时期,有山川望祭之俗,在“五帝”祭祀区,有人面鸟喙之山,虚空之中有一男子,应为驩头,即欢兜(图11)。
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喙之神,代表南方朱雀,其中,第一星东井为女神(图12)。
朱雀共有七宿,各施所职,也是人面鸟喙的形象(图13)。
图11 “五帝”祭祀区内的人面鸟喙之山图12 人面鸟喙之山(东井)图13 人面鸟喙之山9、狗首人身之山狗首人身,也作兽首人身。
《海内北经》:“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
”《大荒西经》:“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海内北经》:“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牛河梁西部有山如狗,为天犬(图14)。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座狗形的大山(图15),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狗神崇拜。
历史上,犬戎、壮族、畲族都曾是崇拜狗神的民族。
图14 牛河梁北部牡犬地象图15 狗首人身之山10、人面鸟身之山《山海经》多次提及人面鸟身之神。
《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
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大荒西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桂林山水中,有人面鸟身之山,为女神的陪祀(图16)。
图16 人面鸟身之山11、人面虎身之山人面虎身,即白虎,四象之一,代表西方,又名驺吾、驺虞,为远古图腾。
《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内蒙古翁牛特旗北部的大山,卫星地图清晰显示出了两只白虎的图案,一雌一雄,曾交尾之状。
虎的尾巴在沙漠之中,比身子还要长。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绿松石镶嵌的驺吾之兽(图17)。
黄布滩有人面虎身之山,为远古图腾,是一处大型的虎雕,为一儒雅的男子,人面长须,头戴长巾(图18)。
图17 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镶嵌驺吾之兽图18 黄布滩人面虎身之山12、人面象身之山黄布滩有人面象身之山,是一只大象的形象,在人面虎身之山的旁边,面部已残损(图19)。
图19 人面象身之山13、人首驼身之山桂林山水中有人首驼身之山,俗称骆驼峰,骆驼的样子,头部是一长须男子的头像(图20)。
图20 人首驼身之山14、人首蛇身之山《山海经》多次提到人首蛇身之山,历史上是伏羲女娲的图腾标志物。
《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一曰贰负神在东,为物人面蛇身。
”《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列子》:“庖牲氏、女娲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黄布滩除女娲补天为人首蛇身之外,附近还有一座人首蛇身之山,应为太昊伏羲的形象(图21)。
图21 黄布滩人首蛇身之山15、月亮山远古时期,月亮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有祭月的传统。
祭祀月亮要修筑月山,桂林山水中有月亮山(图22)。
月亮山与太阳山古时合称日月山。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远古时期没有现代的计时系统。
日月山的一个作用在于计时。
一年之中的某一天,月亮(或太阳)正好在山脊上升起(或落下)。
古时以此为标准判断时间,指导打渔、狩猎、放牧、耕种、砍树、祭祀等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此称为“月令”。
图22 月亮山16、太阳山桂林山水中还有太阳山,是祭祀太阳的地方。
太阳山的形态如同城墙的垛口,古人从太阳升起的位置判断时间和节气。
这样的垛口,称雉堞,是人工建筑,记录太阳升起的位置。
桂林山水中的太阳山被巧妙设计在一个男子胡须的位置,这个男子应是古人崇拜的太阳神,即太昊伏羲氏(也可能为祝融氏、炎帝等)。
太阳山有的有三个垛口(图23),有的有六个垛口(图24)。
太阳在垛口之间循环一次,表示一年,每个垛口表示不同的时节。
图23 华江的太阳山图24 桂林的太阳山17、天门山天门,是天界的大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其外形如汉字“山”字,所以也称为山门。
《大荒西经》有“吴姬天门山”。
辽宁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灰坑内出土了一件滑石质地的“印章形器”,也称“石碑状器”,是天门山的地象图,代表了天门的所在(图25)。
桂林山水中发现多处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
黄布滩有天门山,是“山”字造型(图26)。
图25 牛河梁出土印章形器(天门)图26 黄布滩的天门山18、天门星之山和天关星之山天门是神仙进出的通道,有星神把守,称天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