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考复习练习题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世说新语》两则中考题1、《世说新语》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分)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3分)(1)俄而..雪骤:(2)未若柳絮因.风起:(3)讲论文义....:(4)寒雪日内集..:(5)与儿女..讲论文义:(6))未若..柳絮因风起:3、翻译下列句子:(3分)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4、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次数是两次。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7、文中两句咏雪句子,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3分)8、答:8、“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3分)答:9、请写出古诗文中的咏雪的佳句两句:2010年山东济宁[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8.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参考答案:7.答案:①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
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共4分。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6、”、人物“”、事件“7、”等要素。
8、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7、按原文中的句子填写①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②咏雪的直接原因:③两个比喻句分别是:④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⑤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⑥暗示谢太傅赞赏谢道韫才气的句子: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从这一句话中的“未若”可以看出谢道韫是位敢说敢为的女性。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D.“公大笑乐”,表明他们的回答让人觉得太可笑了。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3、翻译下列句子。
(2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3分)()过中不至()去后()乃至6、对于元方来说,友人缺乏哪两种品格缺乏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哪(2分)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9、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2分)10、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3分)11、你知道类似道韫、元方的故事吗?请写出一个相关的人物及其事件。
(2分)4、“雪骤”的作用是什么?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日内集(内集:内在联系)B、俄而雪骤(俄而:不久)C、讲论文义(讲论:讲解)D、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2、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何陋之有C、传一乡秀才观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4、对“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他大哥的女儿说道:“不如把这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
”B、他们兄妹两人说道:“不如把这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
”C、他大哥的女儿说道:“没有像柳絮一样因为风而满天飞舞。
”D、他的妹妹说道:“没有像柳絮一样因为风而满天飞舞。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B、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下雪如“撒盐”。
C、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下雪如“柳絮”的轻盈。
D、在最后的“公大笑乐”,表示太傅欣赏道韫的才华。
6、下列是对课文写法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
B、文章用“公大笑乐”侧面反映出道韫的才华。
C、本文的两个比喻句只有喻体,分别是盐和柳絮。
D、本文开始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是用来渲染寒冷、孤寂的气氛。
7、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用意是什么?8、“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9、文中有一个词可以作为“文眼”,暗示了主题,这个词是: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乃至:才到)B、相委而去(委:委托)C、与友期行(期:约定)D、下车引之(引:拉)2、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 B、无案牍之劳形C、具答之D、吴广佐杀之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4、对“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父亲)真是一位非常的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离开了。
B、(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失下自己离开了。
C、(你父亲)不是人啊!即使不和人一起走,也要委托别人说一声呀。
D、(你父亲)人呢?即使不和人一起走也要委托别人说一声呀。
5、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而“太丘舍去”,可见陈太丘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B、“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反映出友人是一个不守时、不守信用的人。
C、友人怒骂陈太丘“非人”,可见友人的无礼和无知,不懂得自我反省。
D、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友人,言之有理,可见他的机智聪明。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去:去到)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你的父亲)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按日期出行)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后朋友才到)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跟别人约定同行,互相委托离开)D、下车引之(友下车引见他)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5.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6.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7.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8.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是对课文写作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的动作描写。
B、友人从“怒”到“惭”的表情变化,反映出其心理变化过程。
C、文章最后定“元方出门不顾”是全文的败笔所在,让元方变成了一个不尊重长辈的无礼小孩。
D、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批评友人的无信、无礼”是高潮部分。
链接中考(二)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
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2.⑴屏.人论事()A.当门的小墙B.忍住C.退避D.除去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B.与“阴”相对C.外露的D.通“佯”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A.怅恨久之.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小大之.狱D.宋何罪之.有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