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桥梁发展史摘要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桥梁形式种类繁多,发展演变过程漫长。
近代以来,由于高科技的勃然兴起,桥梁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其技术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形式更为复杂多样,其涵和引伸义也大为丰富发展。
本文从总体上介绍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大致情况,阐述了古代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程。
关键词:古代桥梁发展攀登实力一桥梁的概念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
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
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1]二中国桥梁的发展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
如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
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
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高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
这些“独木桥”“踏步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桥梁的发展也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有以下几方面来回顾我国桥梁的发展史。
2.1古代桥梁(在铁路发展之前)2.1.1古代桥梁的发展阶段①木桥。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桥梁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13世纪,但均不详细。
《水经注》记有春秋时晋国公平年间(公元前556~前532年)曾在汾水上建木梁木柱桥。
代(公元前221~前200年)建都,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建都长安(今),那时所修建的渭河桥、灞河桥等,在《水经注》、《三辅黄图》中都有确凿记载。
这些桥屡毁屡建,多采用木梁木柱或木梁石柱桥式,当桥的跨度大于木材长度时,曾使用悬臂梁式桥及拱桥。
按南北朝宋代《沙州记》记载,在安西到吐鲁番之间,羌人曾修建单跨悬臂梁桥,称为“河厉”。
其法是“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
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
如是多跨桥,则是在各桥墩上用大木纵横相叠,各向跨中伸出,再在伸出端之间用纵梁相连;为保持稳定,一般需在桥墩台纵横大木之上修建楼阁,用其重量压住悬臂的固端,如始建于南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的醴陵渌江桥。
[8]②石桥。
在新野安乐寨村1957年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石拱桥图形,桥上有车马,桥下有两叶扁舟,证明当时已经修造跨河石拱桥。
在《水经注》穀水条,对晋太康三年(282年)所建成的旅人桥有这样的描述:“桥去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
”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成净跨37.02米、历1300多年而无恙的州桥。
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西南的卢沟桥,共11孔,跨度11.4~13.5米,桥栏上配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485个。
[2]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为世所罕见。
隋代石匠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玉带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前者的拱洞随桥面缓和的上下坡从桥中向两端逐渐收小;后者则以两端有反弯曲线的玉石穹背高出绿丛。
这两座桥都以同环境协调,使湖山增辉见称。
[7]在长江以南,从唐代以来曾修建不少以弧形板石及横向长条锁石结成拱圈的石拱桥,以及巨形石梁桥。
弧板石拱桥自重较轻,对地基承压强度要求较低,能在软土地基上采用。
拱圈的板石和锁石在榫槽相接处能发生小量相对转动以适应基础沉降和温度变化;此外,拱上夯实的灰土能在拱圈变形时发生被动压力,提高拱的承载能力。
长汀水东桥(南宋庆元时修建,即1195~1200年)、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即816~819年,在宋、明、清各代几度重修,现桥53孔,最大跨度6.95米)和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即1631年,现桥中孔净跨15.8米)都是板石拱桥。
万安桥也称桥(跨越洛),是石梁桥,现长834米,47孔,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年)。
在建桥时先顺着桥的纵轴抛投大量块石,在水面下形成一条长堤,在石块上放养牡蛎,待蛎壳和块石相胶结,它就耐得住风浪。
在这水下长堤上,用大条石纵横叠置(不用灰浆),形成桥墩,再架设石梁。
跨越柳营江的虎渡桥,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其所用的巨型条石尺寸达1.7×1.9×23.7米,重量将近200吨。
虽有几孔遭到破坏,并在其上方增建钢筋混凝土梁桥,但桥下尚存有原条石。
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
据《唐六典》记载,下著名的石梁桥有4座: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灞桥。
[4]天津桥③索桥。
溜筒桥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索桥,它是以木筒套在悬索上,从筒垂下两股皮绳及一横木;人骑横木,以手用力攀索,使筒沿缆索移动,人就能跟着过去。
灌县竹索桥,为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所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仿旧制重建,名安澜桥,桥长340米,分为8孔,最大跨度61米(竹索现已被换为钢丝索)。
大渡河铁索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净跨100米。
此桥现作为革命文物保存。
2.1.2古桥发展的饱和阶段明代南城的万年桥、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放生桥,全长70.8 m,宽5.8 m,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状美观,是朱家角十景之一。
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
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
今天,在这里常有人兜售活鱼供游人购买放生。
其他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几乎没有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但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2.2近代桥梁2.2.1近代中国桥梁停滞发展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
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铁路桥,京汉铁路铁路桥和市黄河桥以及、天津、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
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祖康先生领导的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
2.2.2现代中国桥梁技术的崛起①钢桥。
现以桁架梁桥为主。
铁路桥跨度不大于80米者,一般按桥梁标准设计建造。
跨度不大于160米者,一般用全悬臂法架设;跨度为176米和192米者,则采用悬臂拼装并在跨中合龙的方法架设。
60年代以来,栓焊结构(指杆件或构件在工厂焊接制造,在工地采用高强度螺栓拼接的结构)采用颇多。
例如,成(都)昆(明)铁路跨度112米的拱、梁组合体系桥(迎水河、安宁河1号、拉旧等桥),跨度为176米的汉江斜腿刚架铁路桥,京山(—山海关)铁路跨度为3×144米的永定新河连续桁架梁桥等。
1988年,省同时建成了采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番禺洛溪桥。
可以说,这两座桥代表了八十年代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9]②混凝土桥。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小跨度桥中使用较早,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应用是从1956年开始(当年所建的陇海铁路新沂河桥使用跨度为23.8米的梁,至店的公路桥使用跨度为20米的梁)。
1965年建成的汤阴五陵卫河窄轨铁路桥(分跨是25+50+25米)和盐河公路桥(分跨是16.5+33.0+16.5米),都是T形刚构预应力混凝土桥,且都采用悬臂拼装法施工。
当前我国较大跨度的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有:长江公路桥,为挂孔式T构,主跨174米;沙洋汉江桥,跨度111米,沅江桥,跨度120米,两者均为公路连续梁桥;黄河斜桥,跨度220米,广西来宾红水河桥,跨度96米,前者为公路桥,后者为铁路斜桥;渡口宝鼎公路拱桥跨度170米,丰(台)沙(城)铁路二线永定河7号桥,跨度150米。
双曲拱桥在1964年开始建于,其第一孔的跨度为9米,这种桥节省钢材,并不必使用大型起吊设备,因而迅速得到推广,其最大跨度曾达150米(嵩县前河桥)。
[6]总之,我国的桥梁发展史是多姿多彩的,我相信,21世纪,随着高强度钢、玻璃钢、铝合金、碳纤维等太空轻质材料的大量启用,桥梁建筑的主要材料将不断更新,桥梁结构的形式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1] 丽础,余光辉.桥梁工程[M].:人民交通, 2001.[2]罗英.中国石桥[M].:人民交通,1959.[3]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1986.[4]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M].:文物,1957.[5]wenku.baidu./view/49c59f1f650e52ea55189883.html[6]wenku.baidu./view/dddd6ffa941ea76e58fa0423.html[7]wenku.baidu./view/0ddee81fff00bed5b9f31d0f.html[8]wenku.baidu./view/2772b20c52ea551810a6876a.html[9]image.baidu./i?word=%E9%9D%92%E9%A9%AC%E5%A4%A7%E6%A1%A5&t 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utf-8&fm=ha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