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作者:广东智洋律师事务所曾报春、任崇正、林岳澄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贸易与竞争,而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何面对外国企业密布的“专利网”以及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有效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对于正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针对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试从其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立法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入手,浅析现存问题,尝试探讨企业如何建立以全球竞争为视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在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中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自1474年威尼斯的专利法颁布至今,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已走过了500多年的历程。
经过17~19三个世纪的漫长发展,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体系——专利、版权和商标制度已基本成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植物新品种、电子软件、生物技术相继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列。
1993年12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则进一步将当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领域,工业产权领域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商标注册条约》等15个;版权领域主要有《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广播组织公约》等10个;此外还有《科学发现的国际登记条约》、《保护奥林匹克会徽条约》、《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等。
这些公约,附以各国政府的协作与国际监督,共同构成一张严密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网。
在各国国内立法上,美、日等经济强国根据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纷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国内立法,如美国的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和海关条例等法律均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内容,更将对美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保护扩大到世界范围内,通过制定和实施纯属国内立法的贸易法301、337等条款,强化对外国企业、甚至国家的侵权行为的制裁。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为对知识产权实行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修改,在立法精神、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同时,做到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基本一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同时,在当前世界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含量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有形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正日渐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如何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1.重技术引进,轻研发创新,轻品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低日本企业大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譬如在消化和吸收美国和欧洲的基本专利的同时,针对有关基本专利的应用开发和注册自有的外围专利,对权利人的基本专利形成包围圈,力图创造和解氛围,以最有利的条件达成与权利人的合作,甚至达到相互授权的目的。
与日本的企业不同,中国企业普遍引进国外技术,同时缺乏或不愿投资企业的研发部门,未能对引进的技术及时加以消化、吸收及再创新。
据悉,一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投入的研发费用之比,在最高峰时期达到12:1。
1过分依赖技术引进,一方面抑制了企业本身的开发创新能力,一方面关键技术往往也难以通过技术引进获得,从长远看来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3年全国调查的重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1%,而按照国际标准,比例为2%才算正常,比例为5%才有竞争力。
2研发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偏低,基本专利欠缺。
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对专利技术的有效性、专利的保护期等相关专利情报搜集利用不足,在支付大量使用费用后,才发现引进的技术未具有预想的价值,如引进的技术并非专利技术,引进的技术尚未获得授权或因故已被撤销,引进的技术已超出专利保护期等等,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少,1985年4月至2005年6月,中国企业的专利拥有量为1,181,100件,3按照全国拥有1.5万个大型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的年专1宋岩、周丽萍:“排行榜揭示主要特征垄断行业垄断前三名”,载《重庆晨报》2004年9月6日第4版。
2同上。
3“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状况总累计表”,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利授权量不到4件。
在1999年以前,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
4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绝大多数为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申请量不高。
美国一个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曾如此评论:“一家中国知名企业自称拥有400多项专利,而我们审查发现这些专利中只有4个发明专利,其余的几乎全是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而且超过半数的专利要么无效,要么侵权。
”5截至2005年6月,国内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累计申请比例分别为19.1%、51.3%、29.6%,而国外专利申请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6.7%、1.6%、11.7%,6二者在高科技含量技术上的创新能力的差距亦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基本专利欠缺也是中国企业的软肋,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90%以上。
如在数字电视领域,截至2002年共有专利2457件,其中72%都被日、美、韩企业所拥有,中国内地仅拥有数字电视专利110件。
2.知识产权海外申请、注册量低,知名商标被抢注情况严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海外确权意识,海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量相当低。
在品牌保护方面,中国企业对品牌创建的重视程度不高,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评估报告》7,中国品牌500强中只有29个品牌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仅有4个品牌入选,远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49个品牌入选),亦低于排名第三的日本(45个品牌入选)。
中国玩具年出口超过80亿美元,而有规模的15000家玩具企业中,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一个也没有,缺乏自主品牌的玩具业仅能赚取低利润的加工费用。
在海外商标注册方面,企业注册国外商标仅占22%,知名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的比率相当低。
据调查,我国50个最著名的品牌商标在调查的5个国家(地区)注册情况中,未注册的比率高达 53.2%,其中香港地区未注册比率为44%,在美国为46%,澳大利亚为50%,加拿大为54%,欧盟为76%。
其中,约为10%的品牌是以非中国企业所有人的名义在这些国家 (地区)进行了注册。
8另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不完全统计,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
近年共有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
被抢注的商标包括大量知名品牌,如“HiSense”、“同仁堂”、“英雄”、“红星”、“红塔山”、“康佳”、“新科”、“德赛”、“冠生园”和“中国五粮液”等。
/sipo/tjxx/gnwszzlsqzkzljb/t20050712_50392.htm。
4冯晓青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5赵华:“‘专利泡沫’日益增多”,《广州日报》2005年8月22日A6版。
6根据《国内外三种专利授权状况总累计表》中的数据计算,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sipo/tjxx/gnwszzlsqzkzljb/t20050712_50392.htm。
7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评估报告”,见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2005_brandmeeting/brand2005_bg01.htm。
8尚明:“中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见商务部贸研院子站:/aarticle/a/m/200505/20050500091330.html。
在海外专利申请方面,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1997年至2005年4月1日专利条约成员国提出的专利申请数量排名中,中国大陆以7,782件申请列第16位,美国以300,724件列第1位,日本以98,400件列第3位,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59%,日本的7.91%。
91977年至2003年,中国大陆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共计1,966件,列第26位,远低于第1位的日本537,833件,也低于第六位的台湾50,399件。
10同时,根据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112003年我国企业向国内申请专利的数量分别为:发明56,769件,实用新型10,7842件,外观设计86,627件;向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申请专利的数量分别为:发明1,696件,实用新型75件,外观设计40件。
国外专利申请量与国内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为0.007:1,国外专利申请量比例极低。
3.贴牌生产(OEM)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贴牌生产是指为国外企业进行来料加工,成为国外品牌的一个生产车间或生产基地,形成技术在外、设计在外、原材料在外的状态。
从80年代末期开始,加工贸易在我国迅速发展,到90年代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重合资,重引进,轻创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贴牌生产方式。
贴牌生产中,中国企业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中国只是产品贴牌加工的组装基地,在整个产业链分工中位于下层,企业既受制于外方,又难以获取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