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动人物通讯稿

感动人物通讯稿

生技一班举行“‘感动中国’作文评选”活动上次“感动中国思想教育”活动时,大家认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视频,并在活动后认真写了“感动中国”观后感并于3月19日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感动中国”作文评选活动。

先由班长统一收取同学们的作文,再由团支书交给我班班主任严浩老师进行评选,选出一位最佳者,由班里购买小礼物进行奖励。

在此次活动中每位同学都认真及时的写了观后感。

老师也积极配合我班工作。

此次的评选活动仅仅是一次作文比赛,更是一次自我反思,我们从那些感动中国的好人身上学习到了什么,该怎样面对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怎样树立目标,实现目标。

我们借此作文比赛,让同学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将那一串串感动,一次次的激情澎湃梳理成文。

将那些激励与心动写在纸上,刻进心里。

让我们更理智,更勇敢的走下去。

生物技术一班2012.3.20篇二:感动中国人物通讯胡忠谢晓君在高原上播种希望的格桑花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坚守雪域高原支教,他们把工作关系转到当地,带着女儿扎根塔公草原,在高原播种希望的格桑花。

他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和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这对爱心夫妇的颁奖词是: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十二年前的一次旅行,谁都不会想到,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2000年,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女儿出生了。

孩子8个月的时候,胡忠对妻子说:“国庆大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

”就这样胡忠夫妇踏上了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谢晓君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

回来的路上,这对夫妇并没有怎么说话。

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其实哭了一路。

在和妻子商量后,胡忠向学校提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一岁,“当时也没考虑什么,虽然谢晓君跟孩子离不开丈夫的照顾,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

只是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

”妻子谢晓君这样说。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胡忠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康定县塔公乡。

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

看到他,就上来献哈达。

后来才知道,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老师和学生们把里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锅庄和哈达也是特别准备的。

孩子们认为,只要他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老师就会留下来。

这种对老师强烈的渴望,让胡忠既感动,又心酸。

胡忠到校后一开始教数学和汉语。

孩子们很小,有的一点儿汉语都不懂,他只能从汉语拼音教起。

除了教材里的内容之外,胡忠还要教同学们如何与人交流,怎么做才算对人有礼貌,才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胡忠还搬到男生寝室里,督促他们洗漱、换洗、打扫房间等。

有个小男孩叫香仁,尿床的习惯一直改不掉,每天都要扛着被褥去晒。

为了让他养成起夜的习惯,每到凌晨一点胡忠都要下床去叫醒他上厕所。

那时候教室是低矮的平房,冬天很冷,胡忠就找来板子把漏风的地方堵住,否则会冻得没办法上课。

课余时间,胡忠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带孩子们爬山、野营,还教孩子们唱歌,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

思想品德课上,胡忠教孩子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好人”就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一天,胡忠抱着吉他给孩子们唱歌,虽然并不懂唱的是什么,但孩子们很安静很认真地听,这让他非常感动。

胡忠的岗位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教这里的孩子学数学非常难。

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又不会说藏语,连说带比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

在师资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先后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等课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在成都的妻子谢晓君始终没有等来丈夫回家的消息。

因为在高原上,有一群孩子等着他回“家”吃团圆饭。

从胡忠到西康福利学校任教后,他的妻子的所有假期都是在西康福利学校度过的。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

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让谢晓君为之动容,难以割舍。

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

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

对于一直在成都最好中学教书的谢晓君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

不仅要当好一名老师,还要给这些孩子当“妈妈”。

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

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

在这样的时光中,三年很快过去了。

到了2007年2月,谢晓君经过与家人的协商,最终决定,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

这年的春天,她也把自己的女儿带了过来。

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

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她说。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可是她就是这样带着自己的女儿与丈夫一起守护着学校的那群孩子,不离不弃。

学校所在的塔公草原海拔3800米,一年里有七八个月的时间在下雪,条件非常艰苦。

胡忠每天与藏族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高原上的生活极其艰苦,他因为是一名支教的志愿者,每个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补助。

即使后来当上了校长,他也没有工资。

胡忠说:“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藏区真的需要教师。

”对孩子的付出,让他感到很满足。

寒来暑往,12年间,胡忠只回过5次成都,他68岁的妈妈和85岁的外婆相依为命。

一提起这些,胡忠便忍不住落下泪来。

他目前是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长,是100多名孤儿的“爸爸”。

学校就是孤儿的家,即使寒暑假,他也不能离开。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

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

胡忠教过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其中有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

常年的高原生活,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

截止到2012年,胡忠12年、谢晓君5年的高原生活已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脸颊上两块鲜艳的高原红。

在胡忠夫妇两个人眼中,两腮透着高原红的孩子们,像草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幸福地开放。

高原的阳光最美,这里的孩子笑容最灿烂,胡忠和谢晓君最喜欢看到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脸,那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

胡忠和谢晓君相信:“爱心是幸福的源泉,爱心会传递下去。

”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篇三:十大风云人物通讯稿“十大风云人物”事迹报告会举办圆满成功 2013年5月20日晚19点整,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鸣飞堂二楼举办了“十大风云人物”事迹报告会,出席本次报告会的有学生工作指导教师尹航老师,各学生组织负责人和主要成员以及大一大二年级学生。

此次一共有九名毕业生当选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风云人物”,他们分别是:赖显明、于皓、钱雪妮、刘亚娇、骆坚坚、赵颖、申映雪、田野及温佩。

这些同学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报告了自己发奋学习和认真工作后所取得的成绩,谈到了自己对于面临毕业努力求职、成功考研等方面的经历,同时与台下观众分享了自己四年来不平凡的大学生活,深情的表露了他们对身边人的感谢和对青春的热爱,并对低年级同学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指导。

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让听众为之感动,收获颇丰。

大会结束前,尹老师对本次报告会做出总结,他表达了对所有毕业生的美好祝福,预祝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和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同时他强调全院应该以上九位优秀毕业生为奋斗的榜样和目标,坚定信心,在今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在毕业之际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篇四:人物通讯稿《我们永远的砥柱》我们永远的砥柱——记民族团结先进人物第三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阿依夏木胡孝全(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轻怀漫步在书香萦绕的三中校园,感受着随风而动的惬意与舒适,驻足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不经意之间的回眸荡漾着“和而不同,学无止境”的文化内涵,幽美而朗澈的校园即使在肃杀的严冬也能让人温情脉脉,含许微笑。

三中的声名遐迩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坚固的团结的团队,更重要的是在这所学校中生活着一群特殊群体——疆内初中班的孩子们。

他们淳朴善良,热情进取,在他们写满幸福的脸庞的背后却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五年来从来没有和家人真正团聚过一次,这就是可敬可爱的主管内初班事务的阿依夏木副校长,第三中学的中流砥柱!一、临危受命,激流勇进二、千头万绪,有条不紊内初班的事务是繁杂而琐碎的,接收学生包裹、生病住院、宿舍卫生和安全、学生经济状况摸底调查、生活老师培训、家长来访、节假日管理、公物保护等等,作为主管内初班的第一责任人,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为了打造一支一流的宿管处团队,制度建设首当其冲。

为此,制定了《克拉玛依第三中学宿管服务部工作量化考核细则》、《生活老师须知》、《生活老师守则》《宿舍区学生会对生活老师考核表》、《年度宿管服务部工作计划》、《优秀住宿生和文明宿舍评选办法》等,使内初班的管理工作有理有度,纲举目张,忙而不乱。

但只有管理的条例还远远不够,更多的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仅2007至2008学年度上学期,阿校长就召开学生思想教育会议18次,找学生谈话731次,每天对170个宿舍的卫生、纪律、公物检查两次,作好记录并及时反馈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就达1000多人次,召开生活老师会议6次,宿舍长会议16次,并且还要经常性地结合《教师法》对生活老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在阿校长的带领下,到今年年底,宿管处累计给学生发放包裹8000件以上,缝补衣物2000件以上,清洗学生冬装超过3000件,接待学生家长2600多人次,发放学生汇款100万元以上,而让人叹服的是在如此众多的事务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例差错。

可以想象,在内初班的工作中,阿校长和生活老师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啊。

三、不计私利,无怨无悔内初班是各民族同学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在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乌孜别克、克尔克孜等民族的孩子们,而阿校长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她经常说:“其实,我们没有民族的差别,我们在这里做的一切就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好事,维护稳定的大事,因为内初班没有小事!”五年多来,阿校长每个月都从自己悉数不多的工资拿出三五百元钱,带着表现优秀而家庭又特别贫困的各族学生“改善伙食”;遇到重大节假日,阿校长还会带40到50名特别贫困的同学到自己家去过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