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康有为_大同书_中的素质教育思想_张泽鸿

论康有为_大同书_中的素质教育思想_张泽鸿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张泽鸿1,2,周畅3(1.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022;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 230039;3.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合肥 230601)摘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

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大同书》;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新伦理主义中图分类号:G 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7)03-0115-06康有为(1858 192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康有为在教育学方面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主要体现在《长兴学记》和《大同书》两书中。

最早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

1901年,梁氏在《南海康先生传》中专辟《教育家之康南海》一章,认为康有为 其为大教育家,则昭昭明甚也 , 先生不徒有教育家之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 。

[1]378,38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新式教育制度,到主张女子教育、兴办专业教育,以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成了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了西方和东洋教育的合理成分,使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本文主要从现代人口素质培养的角度对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作一梳理,初步探讨其基本内容、主要价值及其局限性。

1 人生五阶段学制的设计何谓现代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大同书》(1902年)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要面貌。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培养的是 人性皆善,人格皆齐,人体皆健[2]186的新公民。

这些理论都和今天的素质教育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康有为的人口素质教育思想,它仍然具有人口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创立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

他早在《请开学校折》中就提议兴办中小学,设立大学,构划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学制雏形。

他主张小学要向西方一样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如果儿童有 其不入者,罪其父母,严课地方官以为殿最 。

[3]他希望借此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以资富国。

他的这种学制主张,既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又着眼于中国教育的长远未来。

这是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学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学制,也是康有为对中国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 [4]。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2]1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非常重视人口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 [2]269。

大同社会实行 公养 、 公教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义务教育。

大同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同社会的公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2]212。

大同社会的教育有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它包括五个衔接的阶段:即人本院(负责胎儿教育)、育婴院(负责婴儿教育)、小学院(负责儿童初等教育)、中学院(负责少年中等教育)和大学院(负责青年高等教育)五个部分。

这五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链条,每一阶段针对学童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人本院教育。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在这里,孕妇胎教的主要宗旨是进行优生。

为了达到目的,康有为费尽心思,对此进行了全收稿日期:2006-10-16 修回日期:2007-04-02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 ),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2005级美学研究生。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 efe i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s)2007年5月 第24卷第3期 M ay 2007V o.l 24N o .3方位的考虑和设计。

首先要考虑胎教地点,应 皆立于温冷热带,以受寒气而得凝固,得红白而去蓝黑,以为人种改良之计 [2]191。

胎教地点确定后,负责胎儿教育之师当 仁慈智慧尤深 [2]188,她们要对孕妇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严加规定,使孕妇做到 禁欲节交 [2]188,尽量避免不利于胎儿发育的人或事物。

为了使胎儿出生顺利,康有为特别反对女子堕胎,主张对堕胎女子及参与者严加惩罚。

康有为非常重视胎教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基础作用。

康有为认为: 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

[2]188胚胎是人生命的根本和开始,也是人口素质的开始。

胚胎教育不可小视, 今人本院专为胎教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 [2]188,胎教可以正本厚源。

康有为认为,事物的成长要从先天、从源头上抓起,否则 物质已坚壮,难于揉屈,故长大而后教,气质强盛,难以变化 [2]189。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其进而言教者,知人道之治,风俗人心为先矣 [2]189,人口良好的素质要在和谐纯净的道德风俗环境中慢慢养成,不可贪一时之功。

因此,人本胎教院的环境选择、孕妇的环境熏陶以及营养、氛围、情绪等等都要非常重视。

总之,人本院力求为胎儿创造一个优越完美的内在和外在环境。

康有为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人本院胎教思想,这是石破天惊之创举。

它完全不同于以前传统的教育方针,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

(2)育婴院教育。

自婴儿在人本院出生、成长到6个月断乳后,进入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直至5~6岁。

育婴院的看护者皆是女子,称为 女保 : 以男子心粗性动而少有耐性,不若女子之静细慈和而有耐性也,其名曰保。

凡女保皆由本人自愿,而由总医生选其德性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有恒性而无倦心、有弄性而非方品者,乃许充选 [2]204。

女保地位较高, 见者不论贵贱,皆加敬礼 [2]204。

选择要求十分严格,一要充分遵循自愿原则;二要注重人品、性格、智慧、身体等综合因素考虑。

管理院事者都是医生充当,他们由院内公众选举产生, 选仁质最厚、养生学最明者 [2]204。

育婴院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也非常讲究,应靠近人本院, 当择与婴儿最相宜之式,大约楼居少而草地多,务令爽垲而通风,日临池水以得清气,多植花木,多蓄鱼鸟,画图雏形之事物,皆用仁爱慈祥之事以养婴儿之仁心。

凡争杀、偷盗、奸诈种种恶物,皆当屏除,无使入婴儿心目中 [2]205。

婴儿在这里接受品行、形象知识、慈爱之歌等启蒙性教育。

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皆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 [2]204。

重视对婴儿进行德行的熏陶。

并且, 本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

子能言时教以言,凡百物皆备,制雏形或为图画,俾其知识日增 [2]205。

在养体、育德之外,另以开智(传授知识)为主。

(3)小学院教育。

儿童在此院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左右。

康有为说,在小学院里,儿童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盖人生寿命基于童稚也。

其时物备课明,一时可抵今人数时矣,故学时可减。

其有安息、记念、嘉实、吉日,可肆其游览跳舞,沿树水嬉,无所不可。

惟不许为非礼不正之事,见非礼不祥之人 [2]205。

小学阶段重视 养身健乐 [2]208,就是强调身心的素质教育。

在此院,负责儿童教育的也是女子,称为 女傅 ,其素质应具备 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诲诱不倦 [2]207的基本标准。

因为儿童 终身之德性,皆于童幼数年预为印模,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 [2]205。

小学院的环境应当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智慧开发。

此时的学习包括体育健身、音乐、地理、历史、文学等。

(4)中学院教育。

招收11~15岁年龄段的少年接受中等教育。

中学阶段的素质培养以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又以智德二育为重中之重: 入此院时,知识日开,当大同教化美备之时,人类当此,可以比古人十五岁以后,渐有自由自立之志。

但身体稚弱,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智德为重,可以学礼习乐矣。

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人世相交之道,公家法律之宜;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

[2]209在礼乐的学习中,涵养心性,陶冶情操,既为养德,也是审美。

这一阶段儿童年龄已渐长,故 衣服饮食皆可自理,可纯用礼律以绳之,不须再用保傅。

故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

导之以正义,广之以通学,绳之以礼法,虽于慈惠之中而多用严正之气 [2]209。

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生成材与否的分水岭,所以康有为认为: 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学龄。

中学不通,则无由上达于上学及为专门之学,而终身受其害矣;德性不习定,至长大后气质坚强,习行惯熟,终身不能化矣。

及夫时过乃悔而欲学,则勤苦而难成,年长乃变而化性,则倔强而难屈。

[2]209康有为认为这是学生的关键阶段,关系到 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 [2]209。

此时的择师标准就不再有男女之分,只强调才学和品德。

中学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文化素质相当重要,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人生走向, 中学之116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

全世界之人类才能德性皆系之,岂不重哉! [2]209他们责任重大。

中学院的院址 当择广原爽垲近海近沙之地 , 共院皆当今与人体相宜 [2]210。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中学院设立图书馆、体育场、游乐园、实验室等各种学习和娱乐机构。

(5)大学院教育。

招收16~20岁年龄段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它建立在中学院教育的基础之上,是学制体系的最高阶段。

康有为十分重视对大学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死读书,主张把学习专业与相关的人文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但获得间接经验,而且获得直接经验和实用技能。

康有为曾游历欧美,考察过西方各国的教育体制,所以他的大学教育思想也是在自觉借鉴西方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 大同社会 的大学教育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大学院的高等教育是专业划分精细的 专门之学,实验之学 [2]211,学科既细且多,正是 无一业不设专门,无一人不有专学,世愈文明,分业愈众,研求愈细,究辨愈精。

故大学分科之多,备极万有 [2]211。

因此大学教师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学者, 大学之师,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 [2]212。

其二,大学教育还提倡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人人各从其志 [2]211,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兴趣目标出发,强调创新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