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检查记录(包括自查及上级来厂检查),安全会议记录、安全培训记录、安全投入情况(如防护用品购买、使用情况),隐患整改记录等安全生产责任台账包括哪些内容浏览次数:1368次悬赏分:0 |提问时间:2011-4-18 18:57 |提问者:jyhjmh99988推荐答案1、生产设施台帐(设备设施一览表、重要设备台帐、特种设备台帐、建筑物台帐、安全设施台帐、监视和测量设备校验台帐);其中:(1)设备设施一览表(栏目设置应包括设备名称、工艺位号、规格型号、材质、重量、生产厂家、容积、出厂日期、安装日期、投产日期、图号、价格等内容)(2)重要设备台帐(栏目设置应包括设备位号、设备名称、按涉及的需求重点进行管理的相关因素(剧毒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特种设备规范、对关联系统安全环保重要连带影较大范围影响)、生产管理及技术要求、实施情况等内容);(3)特种设备台帐(栏目设置应包括设备名称、工艺位号、制造单位、出厂编号、使用证编号、设备注册代号、定检日期、检验结果、复查日期等内容);(4)建构筑物台帐(栏目设置应包括种名称、位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竣工日期、设计使用年限、占地面积、结构形式、防火等级等内容);(5)安全设施台帐(栏目设置应包括种类、名称、位置、数量、责任人等内容);(6)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台帐(包括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防雷防静电等监视测量设备和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等,设置栏目应包括分类、名称、安装位置、规格型号、测量范围、精度等级、编号、制造单位、检定周期、检定结果、复检日期等内容);2、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台帐(主要包括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施,如冲淋器、洗眼器等;栏目设置应包括:种类、名称、位置、校验、维护日期、更新情况、责任人等内容);3、防护急救器具台帐(如空气呼吸器等,栏目设置应包括器材名称、使用单位、存放位置、数量、保管负责人、领取时间、使用维护情况等内容);4、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台帐(记录发放和更换等情况);5、安全警示标识台帐(包括标识类别、标识名称、单位、设置地点、设置时间、数量、维护责任人等内容);6、灭火器材台帐(包括标识类别、标识名称、单位、设置地点、设置时间、数量、维护责任人等内容);7、事故台帐(内容包括事故时间、事故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四不放过”处理等内容);8、隐患整改台帐(应含隐患名称、检查日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计划完成日期、整改负责人、整改确认人、确认日期等项目内容);9、安全检查台帐(包括检查时间、检查形式、检查对象、参加人员、发现问题及处理情况等内容);10、各类作业证审批台帐(按作业类别分别设立台帐);11、安全费用提取及使用台帐(安全费用包括: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安全检查与评价,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整改监控,安全技能培训,应急演练发生的费用等);12、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台帐(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人厂时间、车间或部门、工种、培训学时(厂级、车间、班组)、考试绩[厂级、车间、班组]);13、特种作业人员台帐(包括单位、工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专业工龄、培训单位、考核成绩含理论和实作、取证时间、复审时间、发证编号等内容);14、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台帐(企业对全体从业人员包括其他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情况,);15、转岗、复工及“四新”安全教育台帐(车间级,栏目设置应包括培训类别、培训时间、培育对象、考核情况、讲课人等内容)16、外来施工单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台帐(厂级、车间级);17、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台帐(厂级、车间级);18、工业卫生监测台帐(包括日期、车间或部门、项目、监测点、监测结果等内容);19、职业卫生体检台帐(检查项目、受检单位、体检时间、受检人数、合格率、体检机构等内容);20、其它台帐,如重大危险源台帐、危险化学登记台帐等,原则上有记录就应有管理台帐。
回答者:安监局招人,考安全专业知识,安全专业知识包括哪些内容?哪里有有关的资料?最佳答案推荐先看下安全生产法和相关的业务部门的执行条例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吧安全生产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2)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
(3)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4)典型事故案例。
各单位“回头看”再检查阶段为巩固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成果,确保取得实效,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回头看”再检查。
主要检查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排查出的重大隐患是否治理到位,隐患排查监管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等。
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本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安全监管监察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认真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
各地区要采取措施将本通知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的指导意见以及本地区的安排部署,落实到重点行业领域的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不留死角。
(二)突出重点,强化督导。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要突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点企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事故防范能力。
要把这次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与煤矿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及其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相结合,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三)广泛发动,群防群治。
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积极主动地参加隐患治理。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各地区要以这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既要切实消除当前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突出隐患,又要落实治本之策,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五)广泛宣传,舆论监督。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这次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加大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力度,对排查治理走过场的单位要予以曝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举报的事故隐患要认真进行核查,督促落实整改,并对隐患举报人进行奖励。
要大力宣传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与经验,普及安全生产知识,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关注安全]四论狠抓安全生产:防灾重抓除患新闻频道:/news发表时间:2011-09-23隐患不除则事故难绝。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要防微杜渐,从小隐患、小问题的排查入手,加强事前防范,确保安全生产的目标得以实现。
海因里希的安全法则中提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事故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处理一个隐患,避免一次事故,就增加一份安全。
反之,安全隐患不除,防范举措不全,就可能诱发安全生产事故。
当前,粗放、落后的发展方式、管理方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为各类安全隐患提供了“温床”。
在一些单位,已经排查出来的隐患却没有得以排除,有的隐患虽然已经整改,却“治标不治本”,同时新的隐患也在不断产生。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认真排查并彻底消除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机制、措施以及设施等软硬件方面的隐患,坚决不让问题隔夜,不让隐患长留,早发现、早治理、早除“根”。
要深挖思想隐患,以强烈的安全意识促安全生产。
思想决定行动。
部分单位和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工作中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思想上利益至上,急功近利;遇到问题报喜不报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走形式、图应付是影响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最大隐患。
因此,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要从思想深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检查和自查工作,清理思想意识上的安全死角,不走过场,把安全意识贯彻到每个干部每名群众的思想中。
要深挖机制隐患,以健全的机制规范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铁的保障。
相关单位和企业要牢固树立“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意识,健全管理体制,理顺部门关系,明确管理责任,弥补管理空白,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大格局。
要深挖设施隐患,以坚强的硬件奠定安全生产的基石。
由于思想上不重视、经济上“不宽裕”等等因素,我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条件脆弱等问题,设备老化、带病运行、超期服役等现象屡见不鲜,隐患较多。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市场准入,强制安全投入,强化设施配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抓实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
只有持之以恒地查漏补缺、消除隐患,安全生产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用五个措施保障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顺利推进为顺利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近日提出了安全保障五大措施:一是要深化“一个”认识。
安全事故发生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固有规律和特点。
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滋生事故的土壤。
抓住隐患排查治理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关键。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把功夫花在平时,坚决扭转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的错误倾向。
二是要做到“三个”明确。
要明确隐患治理的目标、要明确隐患治理的重点、要明确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
行业部门要对全县黄金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负总责,要落实责任、检查督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排查治理成效。
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的推进主体,必须承担起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要切实组织开展好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整改责任和资金,制定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同时,把制度不健全、报表不及时、没有治理方案、非法建设、生产、经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也列入重点排查对象,要把行政处罚和依法关闭取缔相结合。
三要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与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要与日常安全监管相结合,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源头;三是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推广科技成果、工艺、设备,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保障基础;四是要与加强应急管理相结合,建议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