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抚顺二职专李仲郢
2010-3-9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抚顺二职专李仲郢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5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在经过大幅度滑坡和剧痛之后又出现了新的转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都在迅速向普通高中接近。
但从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靠的是领导重视和政策推动,职业学校的自主发展能力还相当薄弱。
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试图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与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围绕“四大工程”的实施,研究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职业教育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这四项工程总体上概括了我国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主要领域和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应该围绕这些领域人才的培养而展开。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二是毕业生的能力,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必备的创业能力。
据教育部职成司原司长刘来泉先生讲,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接近30%,而我国仅1%。
显然,现有的职业领域和岗位需求必然成为影响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在研究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是有广泛共识的,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职业不仅是个人赖以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也是个人才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满足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
离开职业和能力而谈“以人为本”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职业教育就是要“眼睛向外”,真正做到就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让学生学什么。
这不仅不是“短视”,也不是所谓的“实用主义”,而是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在办真正的职业教育。
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
的获取和兑现。
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看,由于目前农业和农村现有的技术、管理岗位稀缺,“订单”的获取在今后一段时期仍需要县级政府部门充当用人单位,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出发,统筹规划,不然,“订单”是无处可觅的。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农业企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牵头组织“订单”,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更有利。
“订单”的兑现则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涉及组织生源、制订课程计划、组织教学与实训等全过程;二是“用人方”人才规格的变化以及“订单”的法律效力问题;三是学生的意愿。
一般来说,只有在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足够强的情况下,即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水平,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在互相选择的条件下都比较满意,才能解决“订单”的刚性约束和学生弹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的问题。
(二)是探索和建立半工半工半读制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或更确切地讲是成人教育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曾一度兴起的“新型学校”教育制度。
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表明,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的构想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对今天的教育制度建设和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素以人伦秩序为中心,强调个人修养,且受“通经致用”传统的制约,整个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一种人才,一种既知书达理又经世致用的全才。
表现在近现代职业教育上,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大多没有超越这一传统,整个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思路,总不能突破这一框架。
因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的适应范围自然会受到许多限制。
同时,随着对“人的发现”的不断深入和追求作为主体存在的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日益强烈,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越来越关注着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追求,而这种解放整合了自主与责任。
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作为一种基本教育制度,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本身不能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主,不能依据学生的多重智能生成合理的培养计划,因而这种制度实际上具有强制性,限制了一部分人或这一部分人的某些才能的发展。
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与全日制学校教育并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半工(农)半读制度无疑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改革创新中逐步形成
现代意义上的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部署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本目标之一就在于创造课程教学改革条件。
三、围绕学校效能的提升,研究和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改革
增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职业学校效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目标。
教育是引发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的模式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就课堂教学来说,首先应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
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其次要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要突出教育创新的价值,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机制和途径。
教学创新与教学规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
第三还要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
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中,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
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