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第三单元《运输作用》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第三单元《运输作用》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 第三单元《运输作用》
课件
2020/8/20
树怕伤皮, 不怕伤心?
世界上体积最 大的树是生长在美
国树的为一什株么巨能杉。长人得这样高大、粗壮? 们 开为在了什它一么的个巨树 洞杉干 ,下 可中部 以间开洞,树却不会死亡?
通过汽车,或者让 四个骑马的人并排 通过。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 机盐是怎样运输到 叶里的呢?
植物体通过叶片 的光合作用制造 的有机物,是怎 样到达根部的?
一.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
机盐必然是通过茎向上
运输到叶和花中去的。 水分和无机盐是经
过怎样的途径运输到叶 和花中去的呢?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水和无机盐是 通过茎的什么 部分运输的?
实验设计
你们组的探 究方案是怎 样的?
茎的全部结构都参与运输。 或茎的外侧树皮参与运输, 或茎的内部结构参与运输。
A、细胞质和细胞液 B、细胞液和细胞间的水分 C、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 D、叶制造的有机物
4.将晾衣服用的铁丝拴在小树上,会对小树造成伤害,这
是因为铁丝会损伤小树的( C )
A.木质部中的导管 B.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 C.韧皮部中的筛管 D.树皮中的纤维
5.俗话说:“梨树砍三刀,树枝压弯腰。”这是下列哪
种原因所致( A )
A.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不能下行 B.根部吸收的养料快速上行 C.体内水分供应充足 D.体内水分不易散失
6.观察右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A是__导__管_____,B是___筛__管____。 (2)从存在部位看:A存在于__木__质__部___,B存在于__韧__皮_部___。 (3)从生活状态看:组成____B____的是活细胞,组成___A____ 的是死细胞。 (4)从功能看:A是输送_水__、__无__机__盐___的通道, B是输送 __有__机__物___的通道。 (5)A、B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___输__导____组织。
(运输有机物)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 1. 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 (导管 ),位于(木质部)。 2. 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 筛管),位于 (韧皮部)韧皮部是( 树皮)的一部分。
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管和筛管
导管由管状的死细胞 连接而成,端壁上有 穿孔,中空,输导无 机物。
筛管由长形的活细 胞组成,两细胞之 间的横壁形成筛板, 上有筛孔,输导有 机物。
实验过程
方案 实例
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叶脉变红 叶脉变红
正常枝条
枝条树皮被剥
稀释的红墨水
你能描述观察的结果吗?
枝条的横切面 浸没过稀释红墨水的枝条
讨论
➢茎的哪部分变成了红色? 茎内被染成红色的结构主要是木质部。
➢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部位在哪里? 木质部
➢水和无机盐运输的方向是什么?
由导管自下向上运输
因为树干的中心部位与营养物质的运输没有直接 关系,而树皮是植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基础。
2、导管的结构特点是( B )
A、多个细胞相连,形成有板有孔的管道 B、多个死细胞相连,端壁穿孔,形成中空管道 C、由一个长形的死细胞构成 D、多个长形的活细胞构成中空管道
3、把生长在土壤中的细嫩植物茎切断,切口
下方的断面上溢出的汁液主要是( C )
观察思考:
这是从橡胶树上 收集橡胶的情景,你 能发现橡胶是从哪里 流淌出来的吗?
提示:从树皮 处流淌出来的。
演示:观察枝瘤
筛 管 运 送 有 机 物
讨论
1. 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切口上方部位逐渐膨大,切口下方的变化不大。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使有机 物在切口上方积累。
3.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树皮中,树皮的韧皮部里有运输有机物的管道。
果农为了增产常将结果的枝条剥去一圈树 皮,称为环剥,这是为什么?
适当地剥去果树一圈树皮,当年一般有 显著的增产效果。这是因为经过环割的果 树,由于有机养料不能向根部运输,而集 中供给正在发育的花和果实所致。
(运输水分 和无机盐)
➢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 瓶→茎的木质部→叶片
➢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水分和无机盐就是在木质部中运输的。
二.有机物的运输
叶通过光合作用的制造有机物,被运输到其他器官, 一部分用以维持生命活动,一部分储藏起来。根所需要的 养料是由叶通过茎向下运输的,茎的哪部分结构用来运 输有机物呢?
筛管
导管
除茎以外,根和叶脉内也 有导管和筛管,它们彼此 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 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物 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 机养料的功能。
所在部位 运输物质 运输方向 组成细胞
导管 木质部 水、无机盐 下 上 管状死细胞 筛管 韧皮部 有机物 上 下 长形活细胞
练习
1、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分析 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