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第25卷第3期2011年9月开封大学JOURNALOFKAIFENGUNIVERSITYVn1.25No.3Sep.2011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刘术永(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45)摘要:宋代,科举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包括殿试制度的确立与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废除公荐制度与实行糊名,誊录法,在考试内容上以经义取代诗赋,”特奏名”的实行与录取名额的增加,等等.科举制度趋向完善而严密.但是,也因此产生大量的冗官和臃肿的机构,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新变化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3X(2011)03—17—03 公元587年,隋文帝设置”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由此开科取士,开始根据统治需要,从社会中选拔人才,不分身份地位,基本打破长期实行的依门阀等级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度.唐代继承隋制,且在入仕资格,官职授予,铨选辅助等方面均有发展,岁举亦成为常态.从历史实践来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在选拔人才,提高官僚队伍层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的再生.同时也要看到,正是由于中举能够带来巨大好处,因此科举取士自实行之日起就不断受到舞弊的冲击,考试舞弊屡禁不绝,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完善科举制度,创新反作弊手段,加强法律制裁受到统治者极大关注.宋代即是如此,从形式到内容,对科举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选仕制度,宋代也因此成为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宋代殿试制度的确立与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史载,唐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在洛城殿策问贡士,开殿试之先河.但殿试在唐代并未形成定制,也没有出现齐备的条法规范.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举行省试,翰林学士李肪为”权知贡举”(主考官).新考中的进士宋准等人到讲武殿拜谢宋太祖.太祖疑李防取士失实,照顾同乡,恰巧有人告发李防用情取舍,太祖于是从下第考生中选出195人,让这些人连同李肪取中的那些人,以诗词歌赋为题一同在御殿上复试,命殿中御史李莹等人为考官,最后录取进士26人,李防等人因舞弊受到惩处.殿试自此成为常制,加在省试之上, 由皇帝亲自主持.成为定制后的殿试非常严格,不少考生省试合格后常常通不过殿试,不能任官.宋仁宗时有一个叫张元的考生,由于多次殿试失败,一气之下竟投归西夏,为西夏统治者攻打北宋出谋划策,对北宋统治造成很大威胁.于是,宋仁宗于嘉桔二年(公元1057年)制定新制,”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殿试成绩只作为排列进士名次的依据.殿试的确立最终导致唐代以来科举的铨选制度被废止,这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出仕,要做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铨选.而唐代的铨选制度十分严格,以”身,言,书,判”为选人标准, 不少进士因此被拒之r-J~,1..如大名鼎鼎的韩愈在中礼部试后,三次参加铨选均失败,十年不得为官.宋代,由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所以吏部无权再进行复试,唐代形成的铨选制度也就随之废止.宋代优待士人,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以授予高官.这使得考生与主考官易于结成利益同盟.这种情况在唐代即已出现,当时同科考中的进士称为同年,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考生自称门生,他们凭借这种关系,往往结成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甚至朋党,以私害公,其时,以牛僧孺,李宗收稿日期:2011—04—18作者简介:刘术永(1976一),男,满族,河北唐山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律史.17闵为首的官僚集团即为代表.到了宋代,这种情况为宋太祖所不容.殿试的确立使得所有中考者都成为”天子门生”,有效地削弱了考生和主考官之间的联系.殿试制度的确立,使得北宋形成了地方”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唐代实行的每年一举的考试方法不再适合北宋的选人要求,于是宋英宗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下令定制”三岁一贡举”.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末.二,废除公荐制度与实行糊名,誊录法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性,避免势家权贵的干扰,为宋王朝选拔出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北宋统治者总结唐代科举经验,汲取其中教训,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一)废除公荐制度在唐代,主考官进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有时在开考前,拟录取的名单就已经基本确定.由于公荐的重要作用,每次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多方奔走,拜访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诗赋文稿,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和引荐,时称”行卷”.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徇私舞弊,宋太祖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1儿”为彻底杜绝公荐请托之风,宋太宗时又实行了”锁院”制度.此法创制于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时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人接受知贡举任命后,直接进入殿廷,进入贡院,以避请托.遂为定制,称为”锁院”.(二)实行糊名(弥封),誊录法糊名法始于唐代,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信息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从而有效杜绝考官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十分显着.据《梦溪笔谈》载,宋仁宗皇{;占年问,一次国子监考试时,考生郑獬自负文才,认为自己必会获取头名,然发榜后看到自己仅列第五,大为不满,遂在谢主考官启词中指责考官.不久迎来殿试,该主考仍为考官.该考官欲黜之,当看见一份考卷文笔似郑獬时,立即黜落,然发榜后,郑獬竟为状元.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宋神宗元丰j年,苏轼知贡举,苏门弟子李鹰应试,苏轼一心想让李高中,遂在锁院前派人将论题送与李,不料竟为苏轼之政敌所得.待阅卷时,苏轼挑出一份文18思俱佳者,以为必是李所答,立置第一,然发榜后才知其政敌为第一名,而其弟子落榜】(啪.可见,自实行糊名后,考官要想行私用情相当困难.考官虽然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但是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或事先商定暗号,待阅卷时对号入座.为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开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景德四年定制.所谓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 由于考官看到的已经不是考生亲笔所答试卷,所以有效杜绝了舞弊现象.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朝廷设置专门的誊录院,在省试中也开始实行誊录法.为防止书吏有意无意抄错文字,给考生带来麻烦,还派内侍二人监场,并设读官,让其负责誊写后的校对工作.其制度之严密,可见一斑. 三,在考试内容上以”经义”取代”诗赋”宋初沿用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因为诗赋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旨在追求文辞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与为官所需要的行政管理能力根本不是一回事.一些考生为了高中进士,在文辞上刻意追求新奇,引起部分有识之士不满和担忧.从北宋中期起,不断有人提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的要求.宋仁宗时,范仲淹以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他认为,过去”专以词赋取士,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赢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_Jl(.要求在录取进士时把策论和经学放在首位.由于保守派的阻挠,这项改革以失败告终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问,王安石主持变法,他认为: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人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l3’进一步提出要以经义取代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 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但只以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 要求考生以经书中的意思去解释和阐发.北宋统治者以经义取代诗赋,除了能够选拔优秀人才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借以加强思想控制.宋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内部的种种矛盾逐渐显露,而封建地主阶级也丧失了封建社会前期那种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变得H益保守.北宋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加强控制.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大力倡导儒.王安石亲自编写”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将新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其次,笼络北方士人,以扩大北宋统治基础.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北方士人长于经学短于诗赋,南方士人则反之.按以前的老办法,北方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的士人中进士的机会极少.一些士人在失望之余转投西夏,这十分不利于北宋政权的稳定和平衡.早在宋英宗时,司马光就曾提出”逐路取士”的建议,主张按照各路户口的多少分配录取名额,其时未被采纳.宋神宗以经义取士便有照顾北方士人以巩固其统治基础的深意.也正因此,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被废除,唯有以经义取士的办法被保留下来.当然,这里有些变通.王安石最初认为,以经义取代诗赋会为大宋王朝造就和选拔出一大批经邦济世的人才,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王安石晚年颇有悔意:”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_4J(后来的变通在所难免.四,”特奏名”的实行与录取名额的增加在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唐文宗更是明文规定”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啪’.唐诗”桂树只生三十枝”,”三十仙才上翠微”即是此意.到了宋代,统治者为了笼络士人,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对于那些多次参加考试而不得中的士人,北宋政府还有”特奏名”的规定,即将省试中多次落榜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陪同参加殿试,称为附试,也称”特奏名”.实际上,特奏名考试不过是一种形式,选择时一般均考虑一定出身.由于录取条件放宽,所以就把大量士人都吸引到科举这条道上,大大巩固了宋朝统治.“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而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北宋甚至允许工商业者,杂类,僧道参加科举,博取功名.宋徽宗时连宦官梁师成也中了进士,不失为中国科举考试史上的一个特例.五,结语宋代科举制度在中国科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也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地走向严密与完善,但是,在录取上也不断走向宽泛甚至失去原则,并由此产生大量的冗官和层屋架叠的机构,不但给朝廷造成很大财政负担,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参考文献:[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3][元]脱脱,等.宋史?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77.[4][明]顾炎武.日知录[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6][宋]王棣.燕翼诒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责任编辑张焰】OntheNewChangesoftheSongDynastyExaminationSystemLIUShu—yong(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Conservancy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 045-Henan)Abstract:TheSongDynastyexaminationsystemhadexperiencedaseriesofimpor tantchangesfromtheformtothecontentandbegantograduallydevelopaperfectsystem,includingthesettingofapalaceexamina tionsystemandestablishmentofthreelevelsoftheex—aminationsystem,theabolitionoftheproposedsystemandpaste,amethodofhon orintheexaminationstobereplacedbythepoemsandtheintroductionofaquotaincrease.Keywords:SongDynasty;ExaminationSystem;newchangesl9。